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6:53:28作者:百科知识库
在天然环境下,池塘里含有一些饵料生物,包括浮游生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野生虾类、小杂鱼等,投放水产苗种后,会有一定的鱼产量。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潜力,即水体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食物链为:氮和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鲢鳙鲫,虽说不用采取增氧,消毒等措施,管理粗放,但产出是极低的,较肥的宅庄塘,每亩单产不超过200斤,野塘甚至不足50斤,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一、 池塘养鱼为什么要进行水质调节
要想提高产量,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除投放足够的水产苗种外,要么施肥,要么投饵,草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必须投饵。在通常情况下,喂草25-40斤长1斤草鱼,施肥30-40斤长1斤花白鲢,喂肉食7-10斤长1斤特种水产品;即使是配合饲料,系数也在1.5以上,而且配合饲料是干重,产出的水产品是鲜重,扣除水分因素,系数当在4以上。以混养池塘为例,单产800斤的池塘,一年大约要投草5000斤,施肥8000-10000斤,配合料200斤左右,这样高的投入,只能产出800斤的淡水鱼,其余可溶部分以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磷化氢等有害成分的形式留在水体里,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不溶解部分大多以淤泥的形式沉入塘底,造成水位逐年变浅,鱼类生长空间变小。当天气突变,鱼体质变差或病原微生物大量爆发时,就会引发鱼病,甚至死亡,经济效益大幅下降。通过水质(包括底质)的改良,营造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就是养殖户必需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