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6:28:05作者:百科知识库
油菜是闽北山区重要油料作物主一,年种植面积在1350公顷左右,是山区农户充分利用农闲田种植一季作物增收的重要项目。
2.世纪90年代初由于品种单一,土壤中微量元素不足、连作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种植过程中常遭受病虫危害,局部防治不及时田块,产量低、品质差,对山区油料作物发展威胁较大。据多年田间观察和调查,当地油菜常见病虫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病毒病和蚜虫、菜青虫、黄曲跳甲等。
1.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油菜常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茎秆,引起植株早枯,种子皱瘪,出油率低,发病重的抽薹前全株枯死,1992年、1993年、1997年闽北油菜主产区一般田块株发病率10%~20%,严重的达80%以上,油菜感病以后,一般较健株减产20%~50%,含油量降低1%~4%。该病苗期至成熟期都可发病。而以落花后盛发,叶片发病多从茎基部老叶和叶柄开始,先在叶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干燥时裂寄孔,潮湿时长出白色絮毛状菌丝,全叶腐烂。茎部常由叶柄病斑病蔓延而来,呈水渍状褐色圆形病斑后变白色,潮湿时病部软腐,上长白色絮状菌丝,皮层碎裂如乱麻状,茎内空,内外生有黑色类状菌核。油菜菌核病病源是一种真菌,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中越冬,是次年初浸染源。常偏重的原因是:山区3~4月温度适宜,加上阴雨连绵,发病最盛,凡连作田病害重。防治措施:一是重点抓好轮作。
二是选用无病种子,1990年末至今推广的福优二号、高油605、浙双二号等品种较抗病,近年菌核病逐年减轻。
三是深沟窄畦和开花期喷药等综合防控措施。
2.霜霉病和白锈病。油菜霜霉病和白锈病俗称龙头病、龙头拐,是白菜型油菜的重要病害,在油菜主产区发生普遍。据资料记载,闽北山区1992年、1993年、2001年、2004年局部白菜型油菜株发病率为20%~45%,严重的达70%以上。植株感病后,种籽粒重减少7%~35%,含油量降低5.5%~14.7%,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质量。油菜霜霉病除为害油菜外,还危害其他作物,如白菜、芥菜、萝卜等。霜霉病自苗期开始发病,白锈病多在开花后发生,两病均为害叶茎、花和荚果,常并发为害同一部位。两病均为真菌的藻状菌霜霉。病菌不耐日光直照,喜高湿,闽北山区3~4月阴雨连绵雨水多,日照少,5月份油菜田间霜霉病和白锈病并发的“龙头”普遍严重发生。防控措施: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实行油稻轮作。
二是选用抗病品种,目前适宜福建省种植的福油4号、高油605、浙双2号等品种较抗病。
三是施用硼肥,每667平方米用0.25~0.5kg,硼砂可作基肥或苗肥,增强抗病性(新品种引用和推广施用硼肥后,近年油菜霜霉病和白锈病基本控制)。
四是及时喷药,田间叶发病率达10%以上用药,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在始花期第一次喷药,隔7天再喷第二次。
3.病毒病。油菜病毒病又名花叶病,是当地常见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达2%~5%,重的达12%以上。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感病,一般先从心叶发病,叶脉变黄,叶白色呈透明状后形成淡绿相间“花叶”状,严重时叶片皱缩畸形,植株矮小,结实少,不实粒多。油菜病毒病主要是油菜缢管蚜和桃蚜在越夏寄主菜上吸毒后,传播给十字花科蔬菜后再传毒给油菜而发病,能多次再浸染,传病率达100%。
一般夏季多雨凉爽,秋季高温干旱,蚜虫重发生年有利病毒病发生和传播。防控措施:一是治蚜防病,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三是加强栽培管理。
4.蚜虫。为害油菜的蚜虫在闽北山区主要有菜缢管蚜和桃蚜,其食性杂,蚜虫都以成虫和若虫在油菜叶片、嫩茎、花荚上,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组织内吸汁液。在福建省油菜播种后,气候温和降雨少,天气干燥有利蚜虫发生,常引起严重为害,凡早播早栽油菜受害较重,迟播迟栽的受害较轻。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虫品种,二是清除田边及菜园周围杂草,三是适时治虫控病。
5.菜粉蝶。菜粉蝶幼虫通称“菜青虫”,是油菜种植地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的害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植物,以幼虫取食油菜叶片,形成孔洞成缺,严重时全叶吃光,仅留叶柄。菜青虫在福建省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以蛹越冬,各代幼虫从3~8月不间断为害。其防治措施以药剂防治三龄前幼虫和清洁田间,消灭化蛹场所。
6.黄曲跳甲。黄曲跳甲俗称“跳蚤虫”,是山区各地油菜、蔬菜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6~8代,世代重叠,一年中以8~11月田间为害最盛,成虫性活泼善跳跃有趋光性和趋嫩性,以幼虫向油菜主根蛀食。其防治重点应以保苗为主,实行轮作和药剂毒杀土中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