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甘肃省 陇南市徽县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11:10:24作者:百科知识库

甘肃省 陇南市徽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徽县设县始于西汉,

西汉王朝消灭南越诸政权后,又乘胜发兵消灭西南诸夷,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陇西郡东南新平定之地置武都郡,并在徽县地置河池县,属武都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王朝将全国郡国分为十三部,河池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统辖。

新朝: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河池县名被改为乐平亭,隶沲平郡(武都郡改)。

东汉:乐平亭又复名河池县,仍隶武都郡。

汉末、三国时期:河池地处烽火要地,归属无常。张鲁割据汉中,河池县地归张鲁控制,入梁州版图。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出兵征张鲁。十一月,张鲁降曹,河池地归汉版图。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刘备据汉中,河池地又归入蜀。后蜀汉河池地置河池县,隶武都郡。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相国诸葛亮死后,蜀汉逐渐退出汉中,河池地又入魏版图。

西晋:徽地仍置河池县,隶武都郡。

晋怀帝永嘉(公元307-312年)后,河池地被仇池国所占。

东晋:东晋建武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封杨坚头为右贤王,屯河池,其间河池虽设县,但实为氐酋藩邸。东晋永昌二年(公元323年),前赵将杨难敌赶至汉中,仇池国地大部被前赵占领,河池也入前赵版图。后赵时,河池隶秦州武都郡。前秦建元八年(公元372年),仇池国地被前秦占据,并在其地置南帮州,被辖武都郡领下辨、沮、武都、故道四县,河池地并入故道县。

南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仇池氐王亿难当乘北魏用兵北方之际,出兵南侵蜀地,河池地再次归入仇版图。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宋灭仇池,河池地归宋所有。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北魏出兵攻占宋武郡地,河池又归入北魏。后北魏于河池地置广化县,又于广化县置广化郡,并在今徽县东南置思安县。北周时、广化郡隶凤州,领广化、思安二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广化郡,广化、思安二县隶属凤州。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大隋又改广化县名为河池县,与思安县同隶凤州。大业初,省思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隶属凤州。

唐:初河池县隶属山南道凤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河池县隶属山南西道凤州。

五代十国:后梁时,河池地为岐王李茂卓割据,仍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唐时,河池行政区划为旧。后汉时,河池地归后蜀所有,亦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周建立后,河池如旧制,并在其境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村一带)置雄胜军。

北宋:河池地仍置县,隶凤州。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河池县移治固镇(今址)。至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天下共设二十六路,河池县隶属秦凤路凤州。

南宋:河池一度改隶利州西路凤州。绍兴初,由于战事需要,川陕宣抚司治所设于此,军政大权统揽。

元:于河池置凤州,隶巩昌路,领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开为县)、两当三县,至元六年(公元1264年),南凤州改名徽州。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省河池、永宁二县八州,徽州当时,只领两当二县,仍隶属巩昌路。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朝廷罢行尚书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当时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承袭元制,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

清:仍承袭明制,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朝廷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双改名甘肃布政使司(徒治兰州),徽州隶元。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徽州降州为县,与两当同隶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甘肃共设7道77县,徽县当时隶属渭川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建制后,徽县直接隶属省管。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甘肃全省又设八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徽县当时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天水)管辖。直到解放。

新中国: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后,隶属天水地区,县址驻城关镇。

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县址仍在城关镇,隶属天水地区。7月,徽县又与成县合并,名为徽成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

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

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管辖。2004年,陇南撤地区设市后,徽县隶属陇南市管辖。

本文标签:专项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