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河南省(HenanSheng)

更新时间:2023-02-08 10:44:03作者:百科知识库

河南省(HenanSheng)

简称豫。位于黄河中下游。介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北接河北、山西,东邻山东、安徽,南连湖北,西界陕西。面积16.7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8550.9535万。辖5地区、12地级市、14县级市、104县。省会郑州市。

  自然条件地质与地貌:全省大地构造位居中朝准地台南缘、昆仑秦岭地槽东延部分及扬子准地台北缘。省境地质构造复杂,中朝准地台除基底岩层为紧密线型褶皱外,盖层以主要反映出菱形断块或宽展型褶皱构造为其特征;昆仑秦岭地槽则以强烈的线型褶皱及走向断裂构造为其特征。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在晚古生代生成了铝土矿、煤、耐火粘土、黄铁矿;中生代燕山运动生成金、钼、萤石、银、铅、锌、镁等;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天然碱等。已发现的矿种达102种,其中名列全国首位的有天然碱、钼、蓝石棉等;名列全国前10位的有铝、钨、金、锑、煤、石油、珍珠岩、膨润土、硅石等。此外,还有储量丰富的稀有金属等。

  东部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黄、淮、卫三大河流冲积而成,黄河古冲积扇是其核心部分。亦为华北平原最早露出水面的地区,海拔40~100米。黄河冲积扇第三纪以来均处于下降阶段,沉积了厚层冲积物。自上更新世以来,黄河的堆积起了主导作用。由于上更新世以来地壳的三次下降和相对稳定,形成了三期黄河古冲积扇的重叠堆积。三期黄河古冲积扇的发育,一次较一次向前扩展,因而规模一次比一次增大。尤以晚期为甚。在豫东以花园口—东坝头的黄河河段为脊轴形成范围广阔的冲积扇形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为全省主要农业区。但黄河河床每年都有所加高,形成了区内的脊椎,脊椎呈东北向、东南向显著倾斜。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均发生在此,遗留有许多故道残堤、缓岗沙丘与槽状洼地,使局部地区出现了内涝、风沙、盐碱等不利条件,成为平原上农业生产不稳定地区。

  全省地形较为复杂。西北部边境有太行山脉,海拔约1000~2000米。秦岭山脉在省境西部分成4条支脉向东伸延,构成面积广大的豫西山地。北支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延伸,通称邙山;中间两支为熊耳山和外方山,外方山东北端的嵩山耸立于低山丘陵之间,为中国“五岳”之一,号称“中岳”,是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南支伏牛山环绕于南阳盆地的西侧和北缘。各山脉汇集于河南省西部,构成海拔2000米以上的雄伟山岭,最高峰2450米。在南部边境还分布有桐柏山、大别山等。

  南阳盆地(亦称南阳平原)位于豫西山地与豫南山地之间,为省境的伏牛、桐柏和湖北的大洪、武当等山环抱,中部为汉江支流唐河、白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

  气候河南位于中纬度地带,气候较温和。冬夏冷热变化和干湿状况受季风影响,南北地区间的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热量、水分、光照较充足,对全省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局部地区灾害性天气较频繁。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3~15℃,10℃以上活动积温为4200~4900℃,无霜期190~230天。可满足一般作物的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生长发育之需。伏牛山至淮河干流一线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范围,以北属暖温带。

  西部山区因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一般只能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春末与晚秋季节大部分地区有霜冻。

  河南省年降水量一般约600~10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10月各地降水量均占全年的80~90%。这一时期降水和热量丰沛,利于农业生产。但因河南省降水主要来原于东南季风,省境降水的年变幅和季节变幅大,因此发展灌溉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条件。河南省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雹、低温、霜冻和干热风等,尤以干旱、雨涝和干热风的危害最大。

  水文全省年均径流总量为361亿立方米,中等旱年约185亿立方米。一般年份,丰水期(6~9月)时大部地区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枯水季节河流水量较小。以地表水水质而言,各流域地表径流的矿化度都较低,一般小于0.3克/升,属钙质重碳酸盐水。

  河南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初步估计约22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与河谷盆地约占76%;山岗地区约占24%。平原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河、渠侧渗补给,山岗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渗补给,水位均随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位的年变幅约2~3米,每当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需大量用水之际,许多地区(如南乐、濮阳、温县等地)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涌水量剧减的情况。

  动植物河南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西地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

  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种,其中树木约400余种。伏牛山南坡和豫南山地生长有马尾松、杉树、油茶树、桐树、乌桕树、漆树等多种亚热带林木。广大平原区主要有泡桐、毛白杨等优良用材树。低山丘陵与河岸滩地有种类繁多的草木药用植物、纤维植物和油料作物等。山区林中分布有豹、虎、鹿、野猪、羚羊等野生动物。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3个自然地理区:

  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河南省东部平原属此区的黄泛平原亚区和淮北平原亚区。豫东北平原所在的黄泛平原亚区,沙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3淮北平原亚区的豫东南部,20世纪50年代前也是水旱患频繁的区域,50年代后逐步得到改善。

  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省境秦岭东段的北坡、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的东部和嵩山(即由黄河南岸至伏牛山)属此区的豫西山地亚区。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省境西南部和西部属此区的桐柏山-大别山亚区和南襄盆地亚区。前者山丘面积广大,以林为主。只有低丘及谷地辟为农田。但有林面积不大。后者多辟为农田,但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并为冷空气通道,低温影响农业生产。

  发展简史河南是中国最早开发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摇篮地之一。据考古发现,境内约在50万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安阳县小南海洞穴文化遗址的发现即为有力证明。在5000~6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河南已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域。

  这一时期著名文化遗址有渑池县仰韶村文化遗址、新郑县裴李岗、密县娥沟等。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是原始人类从事农、牧、渔业理想场所。河南地处中原,进入阶级社会后,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较大规模战争,大都以此为主要战场。春秋列国的争霸,战国七雄的角逐,魏、晋、南北朝直到近现代的许多战争,河南也多为争夺中心。这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夏、商、西周时河南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地区。殷商时河南是京畿地方。北部安阳的殷墟是商代晚期从盘庚至纣王历经273年的都城。秦统一中国,在河南置三川(今洛阳)、颍川(今禹州)、南阳(今南阳)诸郡。汉属豫州及司隶。这一时期由于豫北地区的丹西、丹东、广利等渠和洛阳附近阳渠的出现及黄河沿岸、淮河流域等农田水利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三国时期,河南属魏。曹操曾在许昌等地大规模屯田,河南平原地区成为生产基地。从西晋至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入侵中原。

  晋王朝南迁后,中国经济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逐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河南因长期处于战争、分裂割据状态,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隋代河南大部地区属河南郡,唐时改置河南道。当时洛阳虽为全国政治中心之一,但河南农业生产并未得到完全恢复。北宋定都开封,开封府商业繁荣,人口稠密。金至元初,河南地区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元代河南称中书省。明为河南布政使司。清改称河南省。自金代黄河下游改道东南由淮入海后,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间,河南东部平原地区黄河频繁决口,水患不绝,生产衰败,人口流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通过上海、天津、汉口等通商口岸向河南渗透,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20世纪初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建成,铁路沿线成为棉花、烤烟等主要产区。由于河南又是当时国内军阀混战的主要战场,使原来仅有的厂矿企业和农业基础再受摧残。20世纪30~40年代经济陷入极度衰落境地。

  人文概况:人口与民族河南古代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古来即是人口较稠密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人口4174万,1990年增为8550.9535万,仅次于四川。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48%。全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2人,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大4倍多。因天灾人祸,历史上发生过大批人口迁移,20世纪50年代后为支援边疆建设,曾有计划地从河南农村向西北、东北、内蒙古等地移民。除汉族外,有回、蒙古、满、朝鲜、壮等41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如回族分布遍及全省百余县市,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多分布铁路沿线城市。

  经济概况:20世纪50年代以前,河南省经济极为落后。经1949年以来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重要农业地区之一,同时亦为全国主要的煤炭、机械制造、石油、纺织等工业基地之一。

  农业是中国小麦、油料、烤烟、棉花等重点产区,亦为林、牧、副、渔业发展潜力极大的省份。全省农业总产值1990年为502亿元,粮、棉、油总产量比1949年分别增长4.6、10.7和6.2倍;小麦、芝麻产量均居中国首位;棉花居中国第2位;粮食总产量居中国第3位。

  (1)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6.47%,主要集中在京广线以东的平原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及薯类为主,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5%。小麦种植面积大,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冬小麦产区。除淮河以南地区小麦较少外,省境其他地区均以小麦占优势。

  (2)经济作物以棉花、烤烟、油料为重要。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又较肥沃,宜于植棉,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是中国主要产棉省之一。

  棉花播种面积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0%左右。棉田分布集中于周口、商丘、开封、南阳、濮阳等地区。全国烤烟主产区,烤烟生产已有400多年历史,集中于襄城、许昌、禹州及其周围的郏县、临颍等地,这一地区无霜期达140天以上,日均温10~28℃,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多微酸性沙壤土,适宜烟叶生长。许昌是其集散地,故通称“许昌烟叶”。油料中除芝麻外,又为中国花生主要产区。前者集中于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后者则多分布于豫东和豫北的沙质土区。

  (3)林业。平原绿化发展较快,15多万公顷沙荒、沙岗和大部分村庄、道路、堤岸已初步绿化。农田林网、农桐间作、农果间作等面积约266.66万公顷。全省94个平原、半平原县中已有83个绿化“达标”,成为中国平原绿化“达标”最多的省份。林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燃料、饲料、肥料来源,对保持生态平衡也起了作用。生地、牛膝、菊花、山药号称“四大怀药”,主要产地在沁阳、博爱等县。

  (4)畜牧业1990年全省存栏大牲畜已达1116万头,居全国农区之首;同年出栏生猪1150万头,居全国先进行列。

  农业区全省大致可分为7个农业区:

  (1)太行山及山前平原农林区。位于省境西北部。丘陵与山前平原区耕作业较好,丘陵区主要种植谷子、甘薯、杂豆等早秋耐旱作物。平原区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粮棉增长幅度及粮食单产、人产、人均占有量在全省7大农业区中均占首位。

  (2)豫东北平原农林间作区。位于黄淮海大平原西部。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有多种农产品在全省占重要地位。花生、棉花种植面积分别约占全省的70%和35%;山羊、绵羊存栏数占全省34%左右,皮毛产量几占全省一半。农林间作(包括农桐、农枣、农条、农桑等)在省内农业生产中独具特色。

  (3)淮北、豫中平原农业区。区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小麦、大豆、玉米、甘薯播种面积在全省占重要地位,亦为全省主要经济作物产区之一。以许昌为中心的9个烤烟基地县是中国著名烤烟生产基地;芝麻产量接近全省一半,主要分布在颍河以南,汝河以北的砂姜黑土区。

  (4)淮南水稻林牧渔区。

  是全省水稻集中产区,为河南“鱼米之乡”。麻类作物种植面积大,单产和商品率都较高。家畜、家禽饲养业较发达。信阳水牛、淮南猪、固始鸡等为著名地方畜禽良种。

  (5)南阳盆地农业区。位于省境西南部,是重要粮、棉、油、烟集中产区和南阳黄牛、泌阳驴的良种繁殖基地。全区经济作物比重大。

  以棉花、芝麻等最为重要。棉花单产在全省名列前茅,总产占全省1/4;芝麻播种面积占全省1/4;药材种植面积在省内各农业区中居首位。

  (6)伏牛山林牧区。位于豫西黄土丘陵区南部和南阳盆地北部,适宜生长的木本植物有700多种,是全省次生林分布最集中地区。宜林地草坡面积较广,发展林、牧业潜力很大。土特产种类多,出产名贵药材达300多种。还有核桃、猕猴桃、杏仁、木耳、猴头、桐油、栓皮等传统特产,产量均居中国之首。卢氏木耳、西峡县猕猴桃产量亦多。

  (7)豫西黄土丘陵农林牧区。位于省境西部,是省内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热量丰富,土壤疏松易耕,出产小麦、棉花、烟草、大枣、柿子等。宜林地和牧坡草场面积广,发展林木业生产潜力大。

  工业河南原是全国工业落后省份,经40多年建设,河南工业已有了相当规模,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分布大部分接近能源和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区。

  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1036.73亿元,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8%上升到69.76%。机械制造业已跃居各部门之首,为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提供了大量生产设备;电力工业和采煤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化工部门的建立;纺织工业已发展为中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轴承、氧化铝和卷烟产量均占中国第1位;煤炭产量占全国第2位;矿山设备和拖拉机产量均占中国第3位;原油产量占中国第4位;纱、布产量占中国第6位;发电力装机容量占中国第8位。工业分布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安阳、焦作、平顶山7市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的轻重工业。乡镇工业发展迅速,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8.07%。

  (1)机械制造工业。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5,为河南省第1大工业部门。在洛阳、郑州、开封等市有拖拉机、矿山机械、轴承、纺织机械制造等大型现代化工厂。

  (2)冶金工业。发展较快。安阳钢铁厂是从采矿到轧钢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舞阳钢铁厂则是以轧制厚板为主的轧钢厂。有色冶金工业发展快,郑州铝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单晶硅厂等在中国均占重要地位。此外,豫西已成为中国五大黄金资源和生产基地之一。

  (3)煤炭工业。原煤产量仅次于山西。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沙河以北地区。主要煤矿有平顶山、鹤壁、焦作、密县、义马、宜洛、新峰、观音堂、永城等。平顶山矿务局已发展为年产1500万吨以上的大矿,是中国煤炭基地之一,以大量优质煤供应武钢及南方各省。

  (4)电力工业。发展迅速,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安阳等地建有大型火电厂、三门峡有较大水力发电站。建有高压电网和湖北相接,构成华中电力网。

  (5)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有开封化肥厂、开封制药厂、濮阳中原化肥厂、郑州化学制药厂、平顶山化肥厂、安阳化肥厂、宜阳化肥厂、河南化工厂、河南轮胎厂、郑州油漆厂等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合成氨、化肥、酸、碱、轮胎、农药、化学医药、油漆等。桐柏县境有中国目前最大的天然碱矿——安棚碱矿,年产纯碱1.4万吨。

  (6)石油工业。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部门。中原油田已成为中国大油田之一。

  (7)棉纺织工业。5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部门。主要集中在郑州、安阳、新乡、开封、洛阳等地。郑州已成为全省最大棉纺织工业中心,亦为中国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河南工业分布的地区差异较明显。郑州以纺织、机械工业,洛阳以机械、冶金工业,焦作以煤炭、电力、建材工业,开封以化学、机械、食品工业,平顶山以煤炭、电力工业,安阳以钢铁、机械工业,濮阳、南阳以石油工业,新乡以纺织、机械工业等较为发达。信阳、商丘等地工业基础则较薄弱。

  交通运输河南省位居中原,东西南北交通地位十分重要。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在短途运输中占重要地位。内河运输不发达。

  (1)全省铁路通车里程约3546公里。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纵横贯穿省境,交会于省会郑州,使郑州成为全国重要的路网性铁路枢纽。京广铁路南运物资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农副产品为主,大部分为过境物资;北运物资以木材和农副产品为主,其中以运往京津者最多。陇海铁路的运输量仅次于京广铁路。东运物资以煤炭、农副产品为主;西运物资以钢铁、轻工业机械、日用百货等为主。其中以过境物资为多。新建的焦枝铁路通过省境西部,在洛阳和陇海铁路交会。焦枝线不仅对中国南北经济联系、东西物资转运、沿线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对开发省境西部山区更具重要意义。上述3条铁路是省内交通运输网的骨干,也是中国铁路网的主干线。此外,还有地方铁路,其长度居中国各省区首位。通往安徽阜阳的漯(河)阜(阳)地方铁路已于1990年通车。

  (2)公路通车里程4.32万公里,较1949年前增长8倍多,其中黑色路面约占一半,晴雨通车里程约占67.5%。已形成以郑州、洛阳、开封、许昌、南阳、信阳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

  (3)航空运输由郑州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西安、兰州等20多个城市。郑州至南阳有省内班机通航。

本文标签:龙船节  longchuanjie  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