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0:21:01作者:百科知识库
中国近代工业从萌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百余年中,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控制,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多年的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地理分布形势发生了变化。
发展工业的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中国是世界矿产品种较齐全,又是许多矿产的探明储量相当可观的少数国家之一(见中国矿产资源)。在能源资源中煤炭、水力蕴藏量位于各国前列,石油、天然气远景储量也十分可观(见中国能源)。中国粮食、植物纤维和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是发展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资源(见中国农业地理)。
资源的地理分布中国从沿海到内地,划分为东、中、西3大地带:
(1)东部农产原料丰富,矿产原料相对不足。
(2)中部农产资源多种多样,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许多资源量占全国半数以上,是全国资源优势地区。
(3)西部多高原山区,交通不便,各种资源有待于开发。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的差异,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优势,亦会影响开发次序,并将制约工业总体布局的基本格局。
水资源是工业发展基本的物质基础。中国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占有径流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季节分配差异很大。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工业布局的重要前提之一(见中国水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在影响工业布局的社会条件中,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居于重要地位。中国沿海原有的工业基础对中国工业布局起吸引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会对工业发展及其布局产生持久的影响。此外,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密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生活习惯等也会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
中国沿海人口稠密,就地发展各类工业是十分必要的。沿海大城市多,应考虑发展高档商品生产,以满足生活需求。
中国目前仍以铁路运输为主,东部沿海铁路成网,有利于工业发展;西部铁路和公路的密度小,交通运输条件差。随沿海、沿江河水运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分流运量,减轻铁路压力,另一方面便于工业靠海,沿江河布局(见中国交通运输地理)。中国东部拥有工业布局的社会经济优势,从而在战略布局上决定了加快沿海地带工业发展,向西作技术的梯度转移的总趋势。
工业生产布局的演进中国工业布局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持续前进。
(1)工业布局逐渐趋向或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十分注意工业布局的经济原则,力求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沿海,严重脱离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的现象。如建设武汉和包头钢铁联合企业,扩建太原钢铁厂(见武汉市、包头市、太原市);兴建吉林市、太原市、兰州市等化学工业基地;加强对上海市、无锡市、青岛市、天津市等原有纺织基地的改造,建设石家庄市、邯郸市、郑州市、西安市、咸阳市及武汉市等纺织工业中心。
(2)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工业内部结构上的技术经济联系,成组布置工业,为建立合理的地域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如在机械工业中按产品组合配套,成组布局了中国4大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在哈尔滨市动力工业区兴建了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在北京市石景山与首钢附近,成组安排了重型电机厂、锅炉厂和第二通用机械厂;在上海市闵行区发展了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在四川则由德阳市电机厂、绵竹汽轮机厂、自贡市锅炉厂组成地区生产体系。又如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通过对油、气资源的顺序加工利用,组成了以炼油为中心与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胶等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北京房山区、山东淄博市及上海金山卫等地。在轻工业系统中,有结合热电厂组成纺纱、印染、织布联合体的北京市东郊纺织工业区,在广东江门、顺德发展了糖、纸联合企业等。
(3)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组合进行综合利用的实践,如包钢铁矿伴生稀土矿,攀枝花矿伴生钒钛,山东淄博同一矿田内的煤、铝土、石灰石等组合资源,枣庄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电—建材,邯郸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钢—电—化等不同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地区工业类型。
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发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长及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等现象,常引起环境污染。如吉林松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区、电厂对松花江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工业布局中必须遵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从选址开始就重视环境保护,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合理布置厂区并正确处理生产区与周围生活区及农业生产关系,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4)在中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逐步改变了工业偏集沿海的状况。沿海各省面积不到国土的12%,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77.6%,广大内地仅占22.4%。即使在沿海地区,工业分布不合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其中上海市就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南部占20%;天津占8.6%;广州占5%。另方面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3%,占国土面积23%的云、贵、川和藏,工业产值只占全国6%。
工业分布的畸型状态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确处理了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的关系。40多年来,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53%,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6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0倍;在同一时期,沿海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9倍。以省区计,内地有9省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或接近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即使现在仍较落后的西北5省区,其工业总产值也高出50年代以前全国工业总产值。现在内地已形成了武汉、包头、太原、攀枝花、大庆、兰州、大同、葛洲坝、哈尔滨、长春、吉林和豫中、湘中、川中等一大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工业基地。沿海和内地工业总体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主要工业部门结构与工业地理分布特征主要工业部门结构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工业部门结构既无体系,又不完整,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中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不足同期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仅占30%。与50年代以前工业生产水平最高的1936年世界主要国家的主要产品产量比较,当时中国的生铁只占世界第12位,钢占第16位,煤占第7位,棉布占第4位。工业部门构成不合理(见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0年积累的工业固定资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多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75.7%;在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比例趋向协调,大体各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经过发展和调整,从根本上改善了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到1990年,中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同类产品中,煤炭占第1位,原油占第5位,发电量占第4位,水泥占第1位,棉布稳居首位,糖居第6位,农用化肥占第3位,电视机占第1位;1991年钢产量跃居世界第3位。40年来相继建立了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经济上、资源上不再依赖于别的国家。
主要工业部门的地理分布(1)能源工业。1990年全国煤保有储量达9014.53亿吨,水力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石油天然气也勘探出了可观的储量。三者在地区分布上虽不平衡,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相互配合和补充。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1990年全国煤炭产量10.8亿吨;华北地区煤产量4.06亿吨,居全国首位。山西一省的产煤量达2.86亿吨,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产煤区;东北3省煤炭产量超1.6亿吨,居第2位,其中约半数产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鹤岗市等地;华中煤炭产量1.34亿吨,居第3位,其中60%以上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焦作市等地;西南居第4位,年产1.27亿吨,50%以上分布在四川省。开发中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煤炭基地很有前途;华东与西北产量相近,后者自给有余,前者需从华北大量调入。
石油开采业是中国重要能源工业之一。多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1.3亿吨以上,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约占1/4。中国已经建成以大型油田为主体、与输油管线相联系的炼油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天然石油资源开发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陆地。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从1976年起连续多年稳产5000万吨,通过管道把原油输到抚顺、大连、秦皇岛以至北京等大炼油厂加工;胜利油田、华北油田与中原油田的部分原油,经输油管送到长江沿岸各炼油厂。中国西部内陆除已开发的长庆、玉门、克拉玛依油田之外,位于青、新、陕3省区的几大盆地在勘探中已有重大突破,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油、气资源及陕甘宁盆地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外合作,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中国海洋石油方面也有新进展。渤海、南黄海、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海域内,已探明若干工业油气流,并已开始商业开采。1985年以来海上原油产量增长较快。
电力工业。中国1991年发电量6700亿度。全国共有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火电站约3000座。其中2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近100座。
50年代以来,按经1949年工业部门构成表(%)
现代工业总产值钢铁工业燃料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木材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其他工业1001.83.82.46.81.51.16.923.636.91.313.9济合理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电力网,以充分利用设备能力,保证供电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东北电力网是中国最大的电力网。网内包括以清河为首的阜新、元宝山、吉林、抚顺、鸡西等火电站,还拥有白山、丰满、红石等大型水电站。东北地区工业发达,电力供应仍感不足。华北电力网由河北南部电网、山西电网和京津唐电网联网形成了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网。唐山陡河电厂及神头与大同二厂两大坑口电厂的投产,缓和了京津唐地区的电力矛盾。华东是中国缺电区之一,电力网是由江苏谏壁电厂、上海石洞口电厂和浙江新安江水电站以及安徽两淮煤矿坑口电厂组成;华中电力网由湖北葛洲坝和丹江口(见葛洲坝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等水电站及河南平顶山、焦作等区域性火电站组成,形成水火并举的结构。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中、上游及西南地区澜沧江、红水河等水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西北电力网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西南能源基地与粤港澳联结起来的电力走廊到90年代初也已初步建成,90年代末将形成包括滇、黔、桂、粤4省区的南方大电网。
(2)钢铁工业。1991年中国钢产量超过7000万吨,仅次于日本、美国,居世界第3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钢铁工业生产体系。现有钢铁企业1200多个,其中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11个。除上海、北京、天津3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头、马鞍山、武汉、攀枝花均分布在铁矿资源附近。全国尚有年产10万吨以上中型钢铁企业35个,9个特殊钢厂及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小型钢铁厂。东北地区的钢铁工业基础最好,50年代前辽宁钢产量占全国80%以上。50年代以来,东北3省钢产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在全国钢产量比重中相对下降到20.9%,一向缺钢铁工业的西北与西南地区则上升到12.2%。华东地区钢产量已超过东北,居全国首位,但所需原料要外地支援或从国外进口。
(3)化学工业。50年代以来按照加强基本化工,重点发展化肥,积极兴建石油化工为主的有机化学工业的部署,化学工业已发展为拥有酸碱、化肥、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等10多个大行业。1990年化学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硫酸产量1197万吨,化肥1880万吨,均居世界第3位。目前中国拥有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吉林、兰州等综合性化学工业大型基地及大连、太原、广州、重庆、成都等化工中心。70年代建成大庆、齐鲁、安庆、岳阳、金堂、长寿、泸州等有机化学工业。
(4)机械电子工业。5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以分散修配为主的中小型机械厂。4/5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经50年代以来大规模建设,全国已拥有7.5万多个企业,职工1579万人,已经形成一个物质技术基础较强、门类较多的体系。1990年生产总值近3879亿元,占中国工业总产值20.76%。全国基础工业部门设备拥有量中,约有85%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各种设备均具有较高水平。新兴的电子工业已经为地球卫星等航天事业提供电子设备。
50年代以来,全国已建成20多个机械工业集中区,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郑(州)洛(阳)三(门峡)工业区、陕西关中工业区、湘中工业区、成渝工业区。其他如太原、武汉、昆明、哈尔滨、广州、包头等大城市的机械工业也颇为发达。
(5)纺织工业。5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在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调顺了纺织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原料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棉、毛、麻、丝、化纤等门类俱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棉纺工业分布较普遍,全国除西藏之外,各省区都拥有规模不等的企业,相对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的产棉区(见中国轻纺工业地理)。在畜牧业基地、羊毛产区建立了大批毛纺工业。
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毛纺品产量接近全国半数。
中国毛纺织工业的分布已从原来11个省市扩展到25个省市,但相对集中在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广大消费区。麻、丝纺织工业的地理分布基本上与原料资源相一致。以黄麻为原料的分布在钱塘江两岸、长江三角洲及粤、鄂、桂、川等省。亚麻纺织90%集中于哈尔滨市及其附近。桑蚕丝纺织以长江三角洲居首,生丝产量占全国半数。其次为四川盆地及珠江三角洲。柞蚕丝分布以丹东市、烟台市等地为主,豫西柞蚕产地的南阳市也建有丝织厂。除宁、青、新和西藏外,各省均建立了合成纤维厂、维尼纶厂和人造丝厂。化学纤维产量已占全国纺织原料的20%。目前在中国形成了两个综合性纺织工业生产地带:一是长江地带,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武汉、重庆及其附近;另一地带是南起青岛北至丹东,包括辽东、山东两大半岛及渤海湾一线。其中青岛、天津、北京、丹东等皆为多种纺织业的生产中心。此外还有广州、哈尔滨、太原、兰州等大城市。
(6)轻工业。50年代后建立了手表、感光材料、合成洗涤剂、新型电光源、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多种工业企业,成为拥有近50个行业的生产部门。中国轻工业地理分布有3种基本趋向:a.以一般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面粉、机米、榨油等食品工业,分布于全国各地;b.利用自然资源及经济作物为原料的工业,多分布于原料产地,如粤、桂、川的蔗糖,黑龙江、内蒙古及西北地区的甜菜工业;c.利用工业原料生产轻工产品的部门,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轻工业,多分布在经济基础好、工艺质量高的大中城市。在各省、市、自治区中,轻工业产值超过800亿元的有江苏(1512亿元,居全国第1位)、广东(1284亿元)、山东、浙江、上海等5省市。产值在400~600亿元的有四川、河北、辽宁、湖北、河南等5省。300~400亿元的有安徽、天津、福建、北京、湖南5省市。
工业集中区概述中国工业生产的集聚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结合各地自然资原、自然条件及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关系,在全国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点、轴组合布局形式,称之为工业集中区。
东北地区又可分为3区:
(1)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地区。拥有黑色、有色、能源、化学及建材等多种矿产资源。区内经济发达的沈、鞍、本、抚、辽5市之间距离很近。5市区面积占全省7%,工业总产值却占全省半数以上。沈阳市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鞍山市、本溪市钢产量约占全国18%,是中国重要钢铁基地之一。本溪已形成了煤—电—钢—建材的联营。抚顺市是重要能源基地。但电力紧张,面临改善工业结构任务。辽阳市是5市中唯一以轻工业为主的城市。随经济进一步发展,辽中工业集中区将向南扩大,联接营口、大连等地,组成结构合理、实力坚强的东北工业基地。
(2)以吉林市为中心的吉长工业集中区。是中国化学与运输机制造业中心之一。吉林市为以化肥、染料、电石3大化工为主的工业中心,在开发扶余油田同时,吉林市又建设了炼油厂和乙烯厂,使化工结构趋于完整。长春市为以运输机制造为主的工业基地。
(3)哈—大—富工业集中区。分布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哈尔滨市是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工业中心。大庆市年采油占全国产油量半数,1963年起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富拉尔基市是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制造业基地。
华北地区又可分为4区:
(1)京津唐工业集中区。中国沿海3个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超过全国10%的有钢、乙烯、汽车、电视机、呢绒等20多项,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7%。区内钢铁等重工业布局不合理,其他部门也存在结构松散、重复等问题。目前正进行调整。北京市今后将充分利用智力资源条件建立尖端技术工业;天津市重点开发沿海地带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同时发挥原有轻纺工业优势;唐山市在采矿业基础上发展钢铁、建材、陶瓷及轻工业。
(2)太原—榆次工业集中区。太原市是由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等几个工业区组成的大型重工业生产中心。榆次市为新兴化纤纺织机械工业城市。
(3)大同、平朔—准格尔—神木、府谷能源工业集中区。这一地区探明煤炭储量占全国半数。目前大同市煤产量居全国首位。平朔大露天矿年产1500万吨,两地坑口电站向京津唐供电。随准格尔、神木、府谷煤田开发,到2000年本区外运煤炭可达3亿吨,将成为中国巨大的能源工业集中区。
(4)胶济线工业集中区。有以纺织、机械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青岛市,著名的动力机械工业中心潍坊市,由石油化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等工业部门组成的淄博市,还有冶金、机械、轻纺均较发达的济南市。
华东地区沿长江下游分布两个工业集中区:
(1)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工业集中带。轻纺工业在全国居首要地位。在区内沿长江的沪宁线及太湖东岸轴线上,大、中、小城市连绵不断,实为巨大的工业城市带。上海是区域核心,综合性工业基不断发展的上海石化工业地。轻、重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2%和6.5%左右。随“四化”建设发展,上海继续对占90%以上产值的冶金、化工、纺织、机械和其他传统工业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尖端技术工业,同时加强上海与华东经济区内原料、能源区域的联系,促进结构转化。
(2)在沿长江及宁铜(陵)铁路轴线地带,组成了马鞍山市的钢铁,铜陵市的有色金属冶炼,安庆市的石油化工,芜湖市的电力、造船、食品轻工等工业集中区。
华中地区又可分为3区:
(1)武汉大冶黄石咸宁工业集中区。分布在长江与京广线的交通枢纽上,拥有采矿、冶金、机械、化工与轻纺等工业。武汉市以钢铁、重型设备制造著称。目前正在筹建光纤通讯尖端科学技术工业区。
(2)河南黄河沿岸工业集中区。豫北有焦作市、新乡市、濮阳市;陇海线上发展了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等工业城市,是纺织、机械、电力等工业部门集中区。
(3)湘中工业集中区。由集中在株洲市的有色冶金、化工、电力,湘潭市的机电,长沙市的机械、轻纺等工业部门构成中国中部重化工业中心。
华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集中区除广州市工业具有综合性特点外,在三角洲内集中发展电子、家用电器、制糖、丝织、食品、造纸等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部门,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出口工业品基地和唯一在农产品原料加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集中区。
西南地区成渝工业集中区,以重庆市为中心的沿长江岸线发展了机械、化学、钢铁、造纸、制糖等工业。沿成渝铁路发展了一系列制糖工业,其中内江市被称为“甜城”。成都地区为中国西南机械、电子、化学工业中心。
西北地区以西安市为中心沿陇海线至宝鸡发展了关中工业集中区。
工业以纺织、机电、制造业为主,西安市为全国著名的纺织和电工城,咸阳市有电子、棉纺及纺织机械制造业。宝鸡市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