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09:59:02作者:百科知识库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的历史沿革

武城县名称

武城历史悠久。明嘉靖《武城县志》:“武城,禹贡冀州之城。春秋为晋东鄙地。晋因备齐始城焉。”又载战国“武城为东郡要县,实古赵地,平广旷阔,四无山阜,东毗强齐,岁饰武备,邑之得名,盖本于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城已作为一个城池存在,春秋时属晋国,战国间隶赵国。晋、赵为防御强齐入侵,于此筑城,武城之名,由此而得。

清乾隆《重修武城县志》和民国《重修恩县志》均载:唐、虞、夏、商几代,武城属兖州地。春秋为晋东鄙地。战国为赵地东武城。西汉始设东武城县。

武城县沿革

西晋初,仍为东武城县,太康(280-289)中去“东”字,改称武城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初属后赵(咸和二年,327年),中属前燕(太和元年,366年),后属前秦(太元七年,382年),一直隶属清河郡。南北朝时期,初属南宋冀州部清河郡。孝武帝大明(457-464)时,属北魏相州部清河郡。东魏时(武定四年,546年)属清河郡。北齐将清河郡治从今临清东北15里处移至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15里之信城,又将位于今临清东南10里左右的贝丘县并入清河郡旧治,改称贝丘县,武城也省入备丘县。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平齐罢郡置贝州,武城属贝州贝丘县。

隋朝,仍属清河郡贝州贝丘县。

唐朝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

宋初,属河北东路贝州。庆历八年(1048)涿县人王则起义,皇帝命令文彦博讨伐,杀王则,赦免其部下,因此,请示皇帝批准改贝州为恩州,武城也改隶恩州。1127年,南宋建炎后,武城属大名府路恩州。

清朝,武城县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雍正八年(1730)年改唐州为直隶州,别辖四县。武城自后径属山东东昌府临清州。

1913年(民国2年)废除府、州制,山东省改设胶东、济西、岱南、岱北四道,武城县属济西道。

1914年(民国3年),国民政府内务部公布各省、道区域名称,将山东省的济西道改为东临道,武城县属东临道。

1925年(民国14年),武城县改属德临道。

1927年(民国16年),国民政府废除道制,设省、县两级政府,武城县径属山东省政府所辖。

1932年(民国21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武城县属临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民国26年),山东省下设十二个行政区,武城县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8年(民国27年),国民山东省政府下设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二个行政督察区,武城县属鲁西行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5年(民国34年),山东省改设鲁北、鲁西北等六个省政府办事处,武城县属鲁西北办事处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武城县全境解放,国民党统治至此结束。

194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武城县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军。与此同时,建立了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同年8月,改属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专属。

1941年9月1日,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1945年5月,冀南行署合并为冀鲁豫行署,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亦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行署第二专署。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武城县抗日政府改称武城县政府。其隶属关系未变。

1949年8月13日,改属河北省衡水专员公署。

1950年,县政府改称武城县人民政府。

1952年,武城县人民政府改属山东省德州专员公署管辖。

1956年,撤销德州专署,武城县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将武城合并于夏津县,隶属聊城专员公署。

1961年6月,夏津、武城分立,并恢复德州专员公署,武城县隶之迄今。

本文标签:专项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