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鹿泉乡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08:12:29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鹿泉乡的历史沿革 清.光绪四年(1878年)

《获鹿县志》记载:

在城社管辖城内、东关、南关、西关、顺城关,并领村十七,海山岭、十里铺、高家庄、大毕村、小毕村、薛家庄、石井、山后张庄、山后封家庄、黄岩、栈道、(东西土门、郄家庄、白家窑、胡申铺、西杨家庄、西薛家庄)。括号内为原白鹿泉乡管辖村。

郑家庄社领村二十,张家庄、杜家庄、郑家庄、李家庄、(聂家庄、武家庄、小梁家庄、水峪)、符家庄、申后、方台、横山、上庄、张营、南郭村、西王村、大谭村、小谭村、瓮村、台头。括号内为原梁庄乡管辖村。

民国时期

在城区即第一区35村编为35乡;

城内、东关、南关、西关、顺城关、海山岭、十里铺、高家庄、大毕村、小毕村、东马庄、西马庄、薛家庄、石井、山后张庄、山后封家庄、黄岩、栈道、张家庄、杜家庄、郑家庄、李家庄、符家庄、(聂家庄、武家庄、小梁家庄、水峪、东西土门、郄家庄、白家窑、胡申铺、西杨家庄、西薛家庄)。括号内为现白鹿泉乡管辖村。

抗日战争时期

初期,县城、铁路沿线敌强我弱,我方无区划设置。

获鹿路北

1940年初,日军对冶河以东地区各县实行了分割控制。8月,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为了开辟获鹿、平山、井陉、正定四县接壤地带的抗日工作,决定将地处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冶河以东,平汉铁路以西三角地带的获鹿县路北、平山县城东十六区、井陉县河东三区全部和四区之一部、正定县的大河一带合并建立新政区,并将这一新政区命名为建屏县,随即撤销获鹿(路北)县。

1940年8月13日,中共建屏县委和建屏县政府在牛山村成立,机关驻地先后在牛山、上三汲、北七汲、庄沟、小陈庄、西回舍、封城等村,对外称派报社,至1945年11月,先后五个、七个区设置。

解放以后

1948年1月12日,获鹿县路南、路北合并,获鹿县划为10个区(市), 县城西部的庄子头区和后来的土门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庄子头区:(1948年1月——4月为一区)驻庄子头,其中辖(武家庄、梁庄、上聂庄、水峪、荷莲峪、郄庄、东土门、西土门、曹坊、枣林、东胡申、西胡申、西杨庄、段庄、西薛庄、白鹿泉、谷家峪)、北薛庄、石井等42村。括号内为现白鹿泉乡管辖村。

第二阶段:土门区(1948年4月——9月为七区)井陉县的村庄划回去以后,其他村庄划为七区,驻地迁至土门。其中辖(武家庄、梁庄、上聂庄、水峪、菏莲峪、郄庄、东土门、西土门、曹坊、枣林、东胡申、西胡申、西杨庄、段庄、西薛庄、白鹿泉、谷家峪)、北薛庄、石井等28村。括号内为现白鹿泉乡管辖村。

人民公社化时期

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城关镇一带为获鹿县第一人民公社,9月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23日,改为城关人民公社,管辖原城关镇和原第一区(土门区)所辖村庄,驻城关。下设城关、石井、张庄、栈道、土门、胡申、梁庄、杜家庄、申后9个管理区,辖44个村。

1961年5月公社规模划小,土门、胡申二管理区划为白鹿泉公社。辖白鹿泉、东土门、西土门、郄庄、枣花坊、东胡申、西胡申、西杨庄、段庄、西薛庄、谷家峪11村。

梁庄管理区划为梁庄公社,辖梁庄、武家庄、上聂庄、水峪、荷莲峪5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81年12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建立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建立村民委员会。

本文标签:专项地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