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7:31:41作者:百科知识库
境内有三叠纪至第四纪的各纪地层出露。震旦纪(7~6亿年前)古中国
地台基本形成,至二叠纪(2.7~2.25亿年前),云霄处于浅海环境,属古太平洋海湾。由于古生代的长期海浸,沉积成巨厚石灰岩地层,为境内铝锌矿、钨矿等有色金属矿床的发育创造了条件。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白垩纪(1.35~0.7亿年前)至第三纪古新世(0.7~0.6亿年前),经夷平时期,形成早期地台,整体微抬升。在早第三纪古新世晚期(0.6亿年前)至晚第三纪上新世(0.03亿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地表整体急剧抬升,海水退出,出现了河流与山间盆地相的碎屑岩(砂砾岩、砂岩、页岩等)、碳酸岩(石灰岩等)陆地环境,为境内低山丘陵地貌奠定了地质基础,并开始接受外力的剥蚀、搬运、堆积。这期间伴有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侵入岩。
第四纪更新世(0.02亿年前)开始,区域构造运动为以继承性上升为主的震荡性运动。由于断层—断块差异运动,侵蚀基准面下降,河谷深陡,冲沟、河流阶地发育,在山间盆地、河谷的堆积物中积成粘土、砂和砾土层。全新世(距今1万年)为河流冲积相,有土状堆积和新石器文化层;晚期为近代河流冲积物的河漫滩,有砖瓦、陶片等文化层。
构造
云霄处于晚中生代(1.35亿年前)以来发展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中列隆起带,构造以北东向(华夏系)为主,北西向(西域系)次之,表现形成为褶皱和断裂两种,力学性质以压扭性为主,继承性的断块活动和区域性的断块上升活动为特征。
北东向构造:规模较大,有古楼—后埔—孙坑—甘树埔断裂(5处温泉出露);湖丘—峛屿—礁美断裂(山前以北为北东向,以南为北北东向,1处温泉出露);东车—孙坑—埔项背斜。
北北东向结构:礁美一带背斜。
北西向构造:马铺—荷步断裂;车圩—城关—峛屿断裂;三星—官洋—陈岱断裂,普遍发育片理带。挤压破碎带及扭裂带,沿断裂带,可见断层三角面和断裂谷,形成山脊水系分水岭。
岩浆岩
境内岩浆活动频繁,尤以中生代(燕山期)为强烈。燕山运动晚早期(1.70~1.30亿年前)为间歇性、不太强烈的喷发活动,以出露在大山顶、下径、湖丘、梅山、三星、梅林、青尾、瓦坑、古楼、水头、柘林等处的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及部分花岗闪长岩为代表,构成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地层的一部分。
燕山运动晚期(1.3~0.65亿年前),以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为主,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岩体,以出露在乌山、梁山、笔架山、上河、大坪溪、峛屿等地为代表。主要为晶洞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正长玢岩,是形成水晶矿的主要矿床,构成晚白垩世地层的一部分。
其他各时期岩浆岩仅有零星分布。如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粒二长花岗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石英斑岩、辉长玢岩、辉绿玢岩、辉长绿岩、辉长岩等,呈岩株、岩墙、岩脉状产出。
云霄县三面环山,全县最高峰乌山西山源海拔1117米。中部和东部沿海有冲积平原、台地。岛屿3个。
主要河流漳江,干流66.2千米(境内58.2千米),流域1035平方千米(境内855.2平方千米),主要人工湖有峰头水库等。
云霄县年平均气温21.3℃;1月平均气温13.4℃,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0.2℃;≥10℃积温7548.8℃。年降水量1730.6毫米,无霜期347天。
全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划分以县城为准。
春季:3~5月,各月气温在16.3~23.9℃之间。天气多变,晴雨无常,一遇冷空气影响即降雨,俗有“春寒雨落”之说。因整个季节多雨,亦称春水梅雨。
夏季:6~9月,气温在26.5~28.2℃之间,以7月份为最高。整个季节白天至上半夜炎热,凌晨至清早有微弱西北风,凉爽宜人。由于闷热,经常在午后发生雷阵雨,并时有台风暴雨袭击。
秋季:10~11月,气温在23.2~19.5℃之间。初秋白天仍时有雷阵雨天气出现,晚秋则天高气爽气候宜人。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在15.4~13.4℃之间,以1月份为最低。整个季节干燥少雨,但遇有南风出现时便会降雨,俗有“十二月南风现报(马上降雨)”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