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华东赵集乡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07:21:43作者:百科知识库

华东赵集乡的历史沿革

赵集乡农业

耕地53409亩,土质呈多样化,东部沿黑茨河为黄土淤地,面积3500亩,南部沿颍河为沙土地,面积约5600亩,适于多种经营。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

1986年—1992年,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只有少量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耕种主要靠耕牛,肥料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

1992年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农业机械收割机、旋耕机等进入普通农家,到2010年,耕、播、收全部机械化,农户不再饲养耕牛。肥料以化肥为主,化学除草代替了手工、锄头除草,作物病虫害防治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政府鼓励推广良种,从2008起,开始进行小麦、玉米良种补贴。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86年,小麦亩产275千克,1992年360千克,2010年500千克。发挥近郊区位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模式。草寺、草南、东城三村建塑料大棚240个,占地300亩,种植反季节蔬菜;赵集、东城两村种植草莓200亩;草南村栽植大樱桃150亩。2005年4月,经省批准,在沿颍河北岸的界牌、双龙村建3000亩的无公害山药种植基地,有200多个农户种植山药,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2010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9800万元。

赵集乡林业

围绕提高效益、美化环境、营造生态进行林业生产。

1986年,经济林主要为泡桐,其他树木种类繁多,有桑、榆、柳、楝、槐、楸树、楮树等,兼有杏、李、桃、梨、枣等果木。

1992年后,村民为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种植成材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杨树,同时栽植从外地引进的垂柳、梧桐、松柏、香樟、红叶李等观赏树木,其它树木鲜有栽植,树木品种多样化被破坏。2010年,完成林网建设5.3万亩,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树67万株。杨树育苗是一大特色,起步于1986年,2006年形成了以赵东、双龙两村为中心的杨树育苗基地,全乡育杨树苗5500亩,年产杨树苗150万株,产值2500万元。不仅满足本地和周边乡镇植树用苗,还销往周边县市,远销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河北、陕西等地。2009年赵东村被命名为安徽省第三批专业示范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树苗之乡。

赵集乡养殖业

1986年以来,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民家庭养殖业逐步兴起,家家户户养牛、养猪、养羊、养鸡,出现很多养殖大户,畜禽市场交易兴旺。2003年,全乡建波尔山羊繁育交易基地4个,良种猪场5个,黄牛改良站7个,旱地养鱼8户,年底全乡的黄牛存栏量17350头,其中奶牛25头,山羊的存栏量42357只,其中波尔山羊36000只,杂交猪的存栏量14539头,养殖业总产值4000万元。当时养殖业在阜阳市小有名气,县为推动养殖业发展,2003年3月14日组织在赵集乡东城村召开以波尔山羊为主的畜类交流大会,县内外众多客商参会交易,也有省外客商参会交易。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的养殖业逐渐消退,规模养殖兴起,从1995年起,先后建养鸡场、养猪场,2010年,全乡规模户养殖25户,其中外商投资1户,猪年饲养量22000头,家禽年饲养量30万羽。

渔业生产,2009年,全乡旱地养鱼、沟塘养鱼、网箱养鱼总面积1100亩。草北村黑鱼养殖110亩,沟塘、网箱养鱼130亩,东城村池塘养鱼120亩。2009年,草北村、东城村分别被阜阳市农委命名为全市渔业50强村。

赵集乡工业企业

1994年开始,重视乡镇企业发展,先后建太和县农副产品加工厂、张集养鸡场、胡小道路工程队、双路养鸽场、齐老营村铸造厂、陈寨村羊肉串厂,柳北、艾营村的家具厂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受市场冲击,先后倒闭。2005年引进外资建企业二个,分别为太和县联丰针织厂、太和县寿芝堂保健品厂。2008年建工业集聚区,到2010年,先后引资1600万元,建设了太和县深大药业有限公司、太和县福芝堂药业有限公司、太和县光大包装厂等企业7家。2010年,全乡拥有工业企业10家,职工500人,产值4800万元,利润1300万元,增加值1000万元。

赵集乡商业贸易

1986年,赵集只有一家供销社和几家小私营百货商店。

1992年,商业有所发展,2010年,集市商铺林立,日杂百货、家用电器、五金、屠宰、粮食收购等经营项目齐全,小型超市、经营商店遍及各村,全乡个体工商户1079家,年销售额1848万元。

本文标签:专项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