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7:16:39作者:百科知识库
概述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简称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历史学家多半认为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他们曾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起一个王国。罗马人决意攻占这个王国,以摆脱伊利里亚人对他们贸易船队的威胁。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个国家又屡遭入侵。
给阿尔巴尼亚留下最深刻影响的是土耳其人的侵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入侵开始于1385年。当时一个阿尔巴尼亚王子与另一个王子发生纠纷,其中一个想借助于奥斯曼人。这样,奥斯曼人得以在阿尔巴尼亚长时间地实行其统治。他们所遇到的最主要的抵抗,是由乔治·卡斯特奥蒂即斯坎德培所领导的抵抗运动。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名门之后,他曾被土耳其苏丹俘虏当作人质,受过伊斯兰教育,在土耳其军队服过役,并获得了很高的军衔。后来,他从军队逃出,回到了祖国,他公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并领导了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抵抗运动,斗争了四分之一个世纪。1468年,随着他的去世,在阿尔巴尼亚反对伊斯兰教的最后努力宣告结束。从那以后,阿尔巴尼亚一直属奥斯曼帝国管辖。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在奥匈帝国的扶植下于阿尔巴尼亚11月28日宣布独立,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26日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内容简介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2005年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它是来自欧美阿尔巴尼亚的传统音乐。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活动,如婚礼、丧葬、丰收庆典、宗教仪式以及节日庆典。
所谓复调音乐是指一种“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复音音乐。复音音乐拥有漫长的历史,在中世纪的教会圣咏中,就有了最早的复音音乐,僧侣们在唱颂歌的时候各自在不同的声部上吟唱不同的旋律。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复调音乐注重每个声部的旋律性,声部间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没有主次之分。复调音乐最早产生于9世纪的西欧,奥尔加农为其最早形式发展至15世纪后半期~16世纪达到高峰,可谓其黄金时代,杰出代表为帕莱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到18世纪,在复调音乐创作在结构、技法上趋于完善的情况下,J.S巴赫将器乐赋格曲形式发展至极,树立了器乐复调音乐技术的典范;进入18世纪后半叶,复调音乐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被主调音乐代替。重要的复调音乐体裁有经文歌、轮唱曲、复调弥撒曲、卡农、复调尚松、坎佐纳、赋格曲等
传统的阿尔巴尼亚复调音乐,可分为两种主要风格:北阿尔巴尼亚黑格斯人(Ghegs)的表演风格,以及居住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的来布斯人(Labs)的表演风格。申报书主要指南阿尔巴尼亚托斯克斯人(Tosks)和来布斯人的平行复调音乐。“Iso”一词所指的形式与拜占庭教堂音乐“ison”有关,特指低音声部,即伴唱复调。这种低声部有两种表演方式:在托斯克斯人中,常用“唉”这一衬词使低音持续不断,并采用错位呼吸法;而来布斯人的表演中,低音有时采用带节奏的音调,伴随歌词演唱。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复调各不相同。二声部平行复调是阿尔巴尼亚复调音乐中最简单的形式,流行于整个南阿尔巴尼亚地区。平行复调主要由男性表演,但也有少数女歌手。
活动形式这种音乐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活动中,如著名的阿尔巴尼亚民俗节日“吉若卡斯特拉”(Gjirokastra)。作为歌唱形式,阿尔巴尼亚的复调包括三部分:两个独唱部分,一个旋律部分和伴随合唱低声部的对位旋律。较少见的四部歌唱结构,仅见于来布斯人的音乐。这一形式同样包括两个独唱部分,但由双低音声部伴唱,一个合唱部分和一个独唱段落。独唱部分的结构因低声部演唱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但两种低音类型存在大量的变化结构,特别是持续音的风格,它流行于这一音乐种类所有的表演团体中。
过去的几十年,逐渐增加的文化旅游以及研究团体对这一特有民族传统不断增长的关注,为阿尔巴尼亚平行复调的复兴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