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6:32:26作者:百科知识库
肯尼亚拉穆古镇位于东非印度洋边,全镇仅有4辆机动车。在肯尼亚拉穆古镇,男人身穿阿拉伯长袍,与驮着货物的毛驴相继而行;女人黑袍裹身,窃窃低语,面容和蔼的老者静静地坐在狭窄的巷道边。古老精致的建筑巍然屹立,片片白帆悠然出航。拉穆古镇是斯瓦西里文化的一片净土,也是“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东非斯瓦西里定居点”。2001年,拉穆古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拉穆古镇是东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斯瓦希里人聚居地,并仍然保持着它的传统作用。这个镇用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建造而成,以简朴的结构为特色,同时,庭院、阳台走廊、精心雕刻的木门为其增添了很多特有风貌。从19世纪开始,主要的穆斯林宗教节日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也已经成为伊斯兰和斯瓦希里文化的重要研究中心。
东非历史名镇拉穆古镇位于肯尼亚东北部,印度洋海滨的拉穆群岛上,只有约2万人口,但拥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12世纪前后,日渐繁荣的东非海洋贸易把拉穆这个安静的小镇推上历史舞台。随着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到来,拉穆逐渐成为东非重要的商品贸易港和奴隶贸易港。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拉穆见证了一批批海上商人的来去,承受了一次次外来侵略的肆虐,经历了一波波异域文化的洗礼。12世纪中东商人的进驻、16世纪葡萄牙人的入侵、17至19世纪阿曼人的统治和奴隶贸易的繁荣、20世纪英国人的殖民,都在拉穆的历史年轮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迹。后来,随着奴隶贸易被废除,殖民者对经济的打压,拉穆的喧嚣才渐渐褪去。21世纪的今天,这个小镇只是静静的保存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走在拉穆街头,历史的沉淀随处可见,犹如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小镇只有一条沿海主街道,其余全是狭窄幽深、如迷宫般纵横交错的巷道,很多地方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巷道两边是高高耸立的古老珊瑚石墙,只露一线天。
岛上很多建筑的历史都可追溯至18世纪或更早时候。1813年建造的拉穆堡现在是人们举办庆典的场所,1888年启用的东非第一个邮局,德国邮局默默藏在巷道两边的店铺中间,主街道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座面向大海的古老炮台,人们走在古镇蜿蜒的小路上,随处可见珊瑚石作墙、红树木作柱的巨大“石头屋”民宅,和各式精致大气的阿拉伯风格雕花木门。雕花木门是拉穆建筑的特色“名片”。200多年前阿曼人统治期间,这种雕花木门开始在拉穆岛上流行,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如今拉穆古镇的雕花木门在忠于基本结构的同时,各种式样、大小、风格如百花齐放,点缀着拉穆古老的街道,每扇门都是一件精美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现代社会里的“驴岛”你无法想象世界上会有一个地方,没有机动车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人们的出行全都依靠毛驴吗?如果你认为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几百年前的古代,那就大错特错。而在当今世界还真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老百姓住上百年的旧房子,穿手工缝制的衣服,骑毛驴上街。这就是肯尼亚东北部拉穆岛上的拉穆古镇。
“城市沙漠建,胡同一米宽,毛驴到处窜”,这是大多数游客对拉穆的第一印象。拉穆岛上有大片的沙丘,而岛上几百年的古建筑也大部分是用珊瑚石、红树木材和沙子建造的。古镇的街道狭窄、幽深、阡陌纵横,很多地方只够一个人侧身通过。
在这里,毛驴随处可见,在任何小巷里都能邂逅骑着毛驴潇洒自如的当地居民,或身负重物、任劳任怨的毛驴运输队伍,拉穆是个名副其实的“驴岛”。在拉穆,毛驴的出行不受限制,任何街道,只要有空间能通过,毛驴便可以纵横驰骋。有时候毛驴突然嘶叫两声,你会觉得仿佛走进了乡间田园,远离了现代化;可是抬头一看拉穆古建筑上安装的电视卫星天线,你又会不禁暗笑起来。
如果不身临其境,你将很难想象这里没有机动车出门只能骑驴的情景。拉穆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阿卜杜·拉赫曼告诉记者,他在首都内罗毕和肯尼亚其他一些地区出差,向当地居民讲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里没有任何机动车时,这些人瞪大眼睛,非常诧异地问他每天是怎么出行的。当他回答说每天出行靠骑驴时,他们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没有想到在如此现代化的社会里,还有这样原始的生活方式。
拉穆古镇—车与驴二选一其实拉穆岛靠海边的海岸大道上是可以通行汽车的。岛上也仅有两辆汽车,一辆是拉穆行政专员的越野车,还有一辆是拉穆环卫部门的垃圾车。但是古镇里面街道狭窄曲折,“谢绝”机动车的通行。要想发展现代交通,必然要拓宽马路,拆掉建筑,而拉穆古镇已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斯瓦西里文化的一块瑰宝,因此发展现代交通是万万不可的。此外,拉穆人一直以驴子为骄傲,当地人也并不想用汽车取代驴子,来改变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生活方式。
据拉穆岛上的老人讲,毛驴是几百年前阿拉伯商人从中东地区带到拉穆岛上的,后来就在岛上繁衍生息。由于岛上街道狭窄,没有汽车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毛驴又能负重,因此毛驴则成为岛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
拉穆人使用驴子,同时也倍加爱惜驴子。可以说驴子已经是拉穆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拉穆人在登记户口时,驴子也算家庭成员之一,可见拉穆人对驴子的喜爱程度。此外,驴子还是衡量财富的标志,家庭的富裕程度往往是和这家拥有的毛驴数量成正比的。
在拉穆,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斯瓦西里谚语:“如果一个人他没有驴,那么他自己就是一头驴。”由此可见,驴子在拉穆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当驴子生病了,拉穆人心疼驴子的劲儿比人生病了还要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拉穆没有专门为驴子开设的诊所,当地百姓往往带生病的驴子到治疗牛、羊等牲畜疾病的诊所。但由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许多毛驴非但没有治愈,病情反而加重了,因此许多为人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驴子都在病痛中凄惨地死去。这一状况直至一所驴医院建立后才得到了改观。
斯瓦西里文化的一片净土拉穆古镇是目前全世界斯瓦西里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到底何谓斯瓦西里文化?学界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说法。大部分学者认同斯瓦西里民族是生活在东非沿海城镇、以班图语为基本语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大的特点是深受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多种异域文化的浸染,可以说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杂交”的产物。作为阿拉伯人最早建立的东非贸易港之一,拉穆是斯瓦西里文化的源头。“斯瓦西里”一词在阿拉伯语里正是“海岸”的意思。今天,斯瓦西里的文化版图从索马里南部往南一直延伸至莫桑比克北部,覆盖了肯尼亚、坦桑尼亚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狭长地带,以及印度洋上的科摩罗、桑给巴尔等岛屿。
在拉穆古镇举办盛大的传统文化活动时,来自五湖四海,特别是欧美的游客纷纷涌进拉穆古镇,紧俏的航班、爆满的酒店、红火的餐厅、拥挤的街道,为小镇带来难得的喧闹,也让拉穆再一次与灯红酒绿的西方文化正面碰撞。如何在开放和发展中保护传统,几乎是所有古老文化必须面对的命题,拉穆也不例外。
此外,伊斯兰教是斯瓦西里民族统一信奉的宗教,和肯尼亚大部分地方信仰基督教不同,在拉穆,几乎所有人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妇女几乎清一色身穿黑色长袍或斯瓦西里传统披肩,男人每逢周五就穿上阿拉伯长袍,准时到清真寺做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