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明清皇家陵寝

更新时间:2023-02-08 06:23:23作者:百科知识库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2000年明显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2000年清东陵和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北京市的明十三陵和江苏南京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明清皇家陵寝: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位于辽宁省的清朝盛京三陵建于17世纪,是继2000年和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明朝寝陵之后的三座清朝皇家寝陵,分别为永陵、福陵和昭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皇帝及其祖先的陵墓。寝陵遵照中国传统的占卜和风水理论而建,饰以大量以龙为主题的石雕、雕刻和瓦片,展示了清朝墓葬建筑的发展。盛京三陵及其众多建筑将以前朝代的传统和满族文化的新特征融为一体。

明清皇家陵寝的文化价值

明清皇家陵寝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现保存完好的是明清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 明朝皇陵综述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的孝陵。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孝陵在建制和布局上较以往各朝有许多创新,如新创明楼,改方坟为圆坟,外建圆形宝城,把唐宋时帝王陵寝设上下二宫的制度合二为一,自陵门以内到神厨、神库、殿门、享殿和东西庑,平面作长方形等。对以后明清诸陵有重要影响。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东北,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是18座朝皇陵中的第12座,圆陵墓面积达1.83平方公里,是我国明代皇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式的陵寝结构,也是历代皇陵中唯一的。

清朝皇陵综述

盛京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经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江苏南京的明孝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在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清西陵东起梁各庄、西到紫荆关,南抵大雁桥,北接奇峰岭,占地约一百平方公里,内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后陵三座,以及妃嫔、公主、亲王的园寝七座,而以泰宁山主峰下的泰陵为中心,其他陵园则分布东、西两侧。西陵共有陵寝十四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等,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雍正八年(1730年)时,以此地"山脉水洁,条理详明",系龙脉吉地而于此兴建泰陵;雍正死後,乾隆继位,父子不葬一地为制,遂形成东、西陵隔辈建陵的现象。

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

西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後依次有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七孔桥、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楼,然後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等,这些建筑物以一条南北贯穿、长2.5公里的神道串联起来,入口的石牌坊,东陵只有一座,西陵则建有三座;东陵的石像生、龙凤门是位在七孔桥之後,西陵则在前。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筑形制大致与东陵相仿。泰陵在清西陵诸陵中兴建年代最早、规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禛之外,还附葬孝敬皇后喇喇氏及敦肃皇贵妃年氏。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是中国最後一座帝陵。

上一篇:大足石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