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整理论的内容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5 01:49:00作者:百科知识库
西方市场失灵理论评析
长期以来,自由放任思想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看不见的手”调节下,供求决定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厂商通过竞争以最便宜的方式进行生产;社会根据要素的贡献率来决定人们的收人,社会生产既不过剩也不会足,市场会自动出清,经济活动可以获得均衡、和谐、有序、有效地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危机,尤其是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西方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物价猛跌,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人大量失业,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怀疑仅靠市场能否自动地调节好经济,这就为市场失灵理论的提出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初始动力和条件。
提出市场失灵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经济活动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方面,市场不可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干扰,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地发挥调节作用,造成资源配置失误或浪费性使用。这种由于某些局限性和干扰,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导致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情况,被称之为市场失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他们既重视吸收古典市场经济的理论成果,同时又致力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成功的三种典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者主权的市场经济、以日本以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对市场失灵问题的认识。
关于市场失灵的表现,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立足于4个方面的分析。第一,非完全竞争的存在。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理想的描述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之上的,但市场秩序时常被破坏,市场结构时常被改变,尤其是垄断的存在,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妨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二,社会平等目标的存在。社会追求的目标,决不止于提高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要把效率和平等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上两者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可能更注重于效率的提高。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完善的条件下,则应注重强调收人公平等社会目标的实现。但仅靠市场配置资源,可能导致一些人成为亿万富翁,而另一些人却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尤其是那些没有较多技能和资产及一些弱势群体(如失业者、丧失工作能力的病人、老人、儿童)更难以生存。第三,公共产品的存在。人们消费的产品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市场价格从私人生产者那里买来的,称其为私人产品;一类是由社会(或政府)提供并对社会整体有益的产品,称其为共公产品。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上存在着“沧海一粟”和“搭便车”的两难困境。因此,一般说来,一个按自己利益行事的消费者,不具有自愿为公共产品生产捐助的动机或经济刺激。同时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厂商发现,生产公共产品是无利可图的。在这里,市场出现了失灵,市场对公共产品生产的资源配置不起作用,其结果是缺乏效率的。第四,经济外在性的存在。人们的经济活动既有积极的外在性(即使其他人受益),又有消极的外在性(即使他人受损,如环境污染等),而市场本身不具有自发机制迫使经济活动者考虑这种损失。厂商为生产某种产品直接投人的是私人成本,但却使别人受害、付出代价,构成了社会成本。因此,在处理经济外在性时,市场失灵了。
上述对市场失灵表现的分析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也涉及到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对此,我们认为对市场失灵原因的分析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理性人假设的认识。不管什么样的经济模式,人都是主体和中心因素。西方经济学家在理论分析中一般把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视为理性人。这种理性人都充分理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轻信盲从,而且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符合始终如一的偏好原则。然而在实际市场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的素质、观念、行为都存在着重大差异。即使存在理论上设计的有效率的市场,但人类却不是完美和无缺的。只有存在完整、始终如一、道德的生产者和理智的消费者,才能真正达到社会以最低成本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的状态。但事实并非如此,生产者盲目的畸形生产、消费者盲目的畸形消费无处不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的效率。第二,关于一般均衡的认识。市场的总体均衡和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假设条件之上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假设并不总能成立。当这些假设不能成立时,关于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市场会产生有效率的结果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我们发现市场失灵了,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缺乏效率和有很多弱点的市场。第三,关于充分信息的认识。完全竞争市场均假定个人和厂商对市场的了解具有完全的信息。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和消费机会,知道各种商品及它们的价格,这样就不会发生不利的交易。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的流动却是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太复杂,使消费者难以判断购买的潜在利益和成本。二是市场太复杂,消费者难以判断市场的“真实价格”,厂商难以判断市场需求的“定位”。三是信息不对称,卖者比买者更清楚所卖商品的质量和缺陷。四是消费心理定势。一般说来,消费者认为一个商品的价格越低,得到坏次品的机会就越大,而这种心理容易创造一种虚假的信息。五是购销误导。个别厂商为了追求利润,通过虚假广告等手段诱使消费者购买名不符实的商品。此外厂商也可能由于不能得到真实的信息而作出错误的抉择。总之,当经济活动的影响超出市场之外时,当经济主体行为背离了市场规则和秩序时,当收人没有按社会接受的方式进行分配时,当人们的需求没有真实反映出来时,当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时,那么经济就不能被一支看不见的手引导到最优的状态。
既然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象理论上所说的那样完善,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导致市场失灵的每一个因素都暗含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潜在作用。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主动出来治理市场的失灵,其手段和政策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从微观上看主要包括:1.价格管制政策。在有些情况下,由供求决定的价格对经济并不是最有利的。比如在某些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时,政府就要根据形势需要和既定目标,运用行政权力规定并强制执行某些价格。2.消费政策。在现实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一般弱于生产者,表现在市场行情认识的差异、产品判断的差异和市场行为的差异,因此市场优势一般在卖者手中。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如商品质量政策、商品宣传政策、限制消费政策、生产者素质政策等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同时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化问题。政府对消费外在化进行一定干预,既尊重了个人消费自由,又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3.产业政策。厂商的生产和整个社会利益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政府有必要通过生产限制、反垄断、民主化等产业政策手段来协调、干预、引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4.分配政策。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正确处理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向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医疗、教育援助,从而有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从宏观上看包括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人力政策、收人政策,增加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限制和克服经济的外在性,制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信息,创造良好社会经济环境,减少社会经济波动。
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未经调节的市场,未必能产生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但反过来,也并不应该得出政府的干预必然有效率的结论。正象市场失灵一样,由于某些原因,政府也“失灵”了。政府干预的失灵或失效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政府对社会经济行为及结果的衡量是困难的。比如对环境污染成本的估计,就有很大的弹性范围。第二,政府没有一个能准确知道公众偏好的机制。公众千差万别,他们对政府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修高速公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很难达成一致的结果。第三,没有充分理由可以预期政府是有效率的。由于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素质等原因,政府部门的浪费、决策失误、腐败也经常发生。第四,政府官员有自己的偏好和需要,不同部门的官员有自己的工作目标需要和行为习惯,甚至有的出于个人目的、自私自利。因此,不能天真地期望他们为社会利益而无私地行动。在西方经济学中主张政府干预的人常常强调市场失灵,反对政府干预的人则常常强调政府失灵,市场配置和政府干预两种意见将长期争论下去。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市场失灵理论的认识,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我国的市场经济要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目标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转变过来的,我们要摒弃原始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第二,我们要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又有利于共同富裕长远目标的实现。第三,我们要加强市场经济的立法,完善市场规则,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第四,把增长和发展结合起来,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要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总之,我国是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但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结合自己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就会少走弯路,从而有效地克服和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