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整理论的内容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5 00:47:13作者:百科知识库
凯恩斯关于预期的相关理论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预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原因在于它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作用。凯恩斯将预期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并且认为短期预期是价格预期,它决定厂商的现在产量和就业量;而长期预期是指资本的流动偏好,投资者会在持有货币或是投资证券的收益性之间进行选择,这种预期往往也是不稳定的。凯恩斯的预期理论主要体现在《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以下简称《通论》)等著作中。
1.凯恩斯《货币改革论》中的预期理论
在《货币改革论》中,凯恩斯萌发了预期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对于汇率预期、价格预期(通货膨胀预期)和利润预期的阐述。对于汇率预期及其相关观点,他认为人们对货币数量论存在的误解是假定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人们需要在货币形式上持有的消费单位数。这一假定在长期也许是真实的,“但是这种长期对当前的事情产生了误导。我们在长期中要死掉”。他强调预期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认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低了人们持有货币的信心。对于价格预期,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凯恩斯研究了价格预期对生产的影响。如果人们预期价格将要下跌,就不会有足够多的冒险者愿意使自己处于投机的“多头”地位,企业主将畏缩不前,不敢参与漫长的生产过程,不敢从事于货币事先支出而事后收回的长期垫支活动,由此引起失业。不仅如此,如果人们对价格趋势的某种预期相当普遍,其结果将具有累积作用。例如,企业界如果预期价格将要上涨,并采取相应行动,这一事实本身将引起价格的一时上涨,如果这种预期被证实,就会进一步强化原来的预期;价格下跌的预期作用正好相反。因此,一个比较微弱的起因也许会引起一个很大的波动。凯恩斯的价格预期理论是《货币改革论》中的主要预期理论。
对于利润预期,凯恩斯分析了“空头”心理对物价水平和利润量的影响。他认为,总产量的物价水平和总利润量由储蓄率、新投资的成本、人们的空头心理、储蓄存款的数量等四个因素共同决定。预期利润是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主的投资决策。
可见,在《货币改革论》中,凯恩斯已注重对预期问题的研究,虽然还未形成系统的预期理论,但已表现出凯恩斯在预期萌芽上的天才思想。它为日后凯恩斯的预期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凯恩斯《货币论》中的预期理论
凯恩斯的预期理论思想最初来源于他的早期著作《货币论》。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发展了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方程式,把现金余额分为收入存款、营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三种。收入存款(M1)是个人为应付日常收支的时点分离而准备的,营业存款(M2)是为了营业的目的而保留的现金和存款,储蓄存款则为了等待投资机会或赚取利息。将现金余额划分为三种存款与将持有现金的动机划分为交易动机、谨慎(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划分法很容易联系起来,这为凯恩斯以后的流动偏好理论等提供了初始形式。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对未来事态的变化感到难于预测的情况下,都倾向于持有货币,这种心理状态是流动性偏好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依据。他认为长期预期与均衡值是一致的,而短期预期则使经济变化无常。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初步讨论了预期对企业主行为从而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影响。由于生产需要时间以及企业主在生产过程开始时要预期,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之末对其产品的需求可能产生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这是值得注意的,并且说“显然是预期的新营业利润或亏损,而不是刚已结算的实际利润或亏损,决定企业主的生产规模以及是否值得向生产要素提供这么多报酬。所以,严格地说,正是预期的利润或亏损才是变动的主要原因,银行体系也正是通过形成适当的预期才能影响物价水平。”预期利润或亏损对企业主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之所以是经济活动水平的主因,是因为投资的引诱力由企业主预期从当前投资上所能获得的预期收入与他为生产资金必须支付的利率的对比关系来决定。如果预期收入大于生产资金必须支付的利率,那么,企业主就是愿意进行投资的。
可见,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初步讨论了预期对企业主从而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与预期密切相关。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凯恩斯对预期思想的初步看法,还不是成熟的预期理论。如果说在《货币论》中凯恩斯讨论预期的作用还只是初步的,那么在《通论》中的预期理论则是较为深入的。
3.凯恩斯《通论》中的预期理论
在《通论》中,凯恩斯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预期的作用,并把它作为宏观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预期概念在《通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构成经济波动的因素之一。作为心理因素的预期概念,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他认为,预期是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凯恩斯对于就业水平、货币供求、投资水平以及经济周期的分析与探讨,都是建立于预期概念之上的。在开创宏观经济理论时,凯恩斯倡导的预期概念是厂商的预期。他认为就业水平、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以及贸易周期都与预期有关。由此,他建立和完善了他的预期理论,为预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对就业水平的分析,对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与经济周期的考察都是基于对预期范畴的考察而进行的。因此,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预期理论的意义在于将不确定性与预期置于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地位。他把预期分为短期预期和长期预期两类,并指出了它们的各自地位与作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凯恩斯对预期进行了先导研究,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回答预期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探究预期的形成机制。由于没有能够用明确的形式来表达预期的形成机制,因而,这种预期范畴实际上是不可操作的。
凯恩斯在货币需求理论中指出,人们所以投资证券,是基于投机获利的动机,即相信自己对未来之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由此想从中获利。由于人们对市场利率未来变动的趋势有着不同的预期,总会有一部分人持有证券,一部分人持有货币。由于持有货币必然以牺牲投资证券的未来收益为代价,进行证券投资则要以牺牲货币的流动性为代价,所以,投资者在作出选择中存在着机会成本的问题。凡是确信未来利率低于现行利率的人会在市场上抛出货币投资证券,以期日后证券价格上涨时再高价抛售,从中赚取投机利润即获得预期收益。反之,凡是确信未来利率高于现行利率的人则会在市场上抛售证券,回收货币,借以躲避日后证券价格下跌时可能遭受的损失。基于心理预期,他提出了人们会根据自己对别人选择的预测而做出决定,大多数投资者的决定是“只能被视作即刻行动的动物血性,而不是基于加权概率判断的结果”。
关于预期与不确定性的分析,是凯恩斯在《通论》中的主要贡献之一,也是凯恩斯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著作中,他更明确地提出了预期问题并将它作为其宏观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认为预期是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由此,经济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凯恩斯关于预期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理论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主要分界线。可以说,凯恩斯体系的“革命性”在于他抛弃了古典的确定环境下的均衡分析,强调在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和决策。在凯恩斯的《通论》中,企业家这个核心主体就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预期行为。凯恩斯所强调选择的基础,在于未来事件和环境的模糊不确知和容易发生变化的预期。由于这种预期缺乏实际的坚固基础,很容易受他人和外界的作用和影响。
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对预期的论述是假设性的和零散的,而不是分析性的和有经验依据的,因此他的预期范畴还不是可运用的概念,特别是缺乏可操作性。不仅如此,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形成是被置于经济学范畴之外的,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正如有的学者(威利斯,1994)所说的:“凯恩斯在本书中把预期作为外生变量加以处理,>>”。他的预期还主要是指人们的主观情绪与心理状况,与基于宏观经济模型之上的理性的经济预测;他离理性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被称之为“无理性预期”。
“信心”(Confidence)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个因素。凯恩斯的预期理论特别注重信心的作用,在马歇尔把“信心”看成是商业循环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他在分析失业时认为对物价稳定的信心的缺乏是失业不可挽救的惟一原因。在《通论》中,凯恩斯希望弄清楚“在任何时间,何者决定一特定经济体系之国民所得,或其就业数量”。凯恩斯认为,产出水平取决于居民部门的消费支出和厂商的投资支出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内生的且基本上是消极的,它取决于收入而非利率。决定居民消费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基本上是稳定的,由此国民收入主要由投资决定。投资支出取决于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和代表借入资金成本的利率,因此,就业依赖于投资支出,而投资支出是由于受人们“信心”是否充足而易于发生广泛而突然波动的。在《通论》中,凯恩斯还认为进行投资决策很困难,因为机器和厂房需要现在购买,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却是在不确定的未来出售,因此,计算中就不得不包含对需求与成本的未来水平的预期,希望、恐惧以及人们的“信心”状态都会影响投资决策。
可见,经过《货币改革论》中预期思想的萌芽,到《货币论》中的进一步研究,再到《通论》的充分发挥,凯恩斯的预期理论逐步走向了成熟,建立起了他的丰富的无理性预期理论。
近年来,随着国有资产报告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的出台,对于准确核算和完整反映政府( )“家底”信息提出更高要求。
《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通过数据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初步实现监管部门间( )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提升监管效率,形成监管合力。
“十四五”时期,财政部将修订《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生涯胜任能力总框架、专业素质基本要素及核心内容、学历教育与( )内在联系,以及实务经历在培养、保持和提升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中的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会计管理制度创新,推动会计管理体制机制变革,破解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破除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 )障碍,持续推动会计事业健康有
《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 )发展战略部署,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管理工作、会计管理工作和单位会计数字化转型。
《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会计信息化就是要积极支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 ),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构建形成国家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
“十三五”期间,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型升级,部分单位已开展会计工作的集中处理,通过( )等多种模式,建立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