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违法发放贷款犯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8-08 05:39:14作者:

违法发放贷款犯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违法发放贷款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和自然人,本罪在主观表现上为过失,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秩序,客观方面主要是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部分工作人员向自己的亲人违规发放贷款的是要从重处罚。

违法发放贷款犯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一)违法发放贷款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单位与自然人。单位指能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自然人指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单位包括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物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但不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也不是一切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而是指直接负责信贷业务的调查、经办的信贷人员和具有贷款审查、审批、发放权利的管理人员。主要有信用社主任、信贷员,笔者认为还包括原信用站会计、储金会从事信贷的工作人员。

(二)违法发放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即对“重大损失”的后果是没有认识的,或者是认为“重大损失”是可以避免的。但行为人一般对是否违反国家规定有一定认识,比如发放假名、冒名贷款,发放跨地区贷款。

(三)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客体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秩序。金融活动是社会经济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贷款业务又是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之一。不合理的贷款投放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将贷款投放到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就会导致资源错配,国民经济得不到健康发展,可见维护贷款管理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信贷资金管理不善,也侵犯了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

(四)违法发放贷款的客观方面

1、行为的违法性。根据《刑法》第96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主要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性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这里的法律、行政法规是狭义的,不包括部委规章和其他普遍性行政措施。但是部委规章和地方性行政措施是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作出的一些细则上的规定,也能按照其确定行为的违法性。例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授予权限,由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等行为的具体表现。

2、根据《刑法》第186条的规定有两种表现形式:

(1)违法向关系人之外的人发放贷款。首先表现为不作为。

(2)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

关系人是一个法律概念,《商业银行法》第40条第2款将商业银行的关系人确认为:

(1)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亲属;

(2)前项所列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可表现为,第一是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第二是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条件优于其他家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

3、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违法发放贷款罪是结果把不管行为是否违法,需要造成一定后果才能定罪处罚。那么“损失”如何界定成为关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损失”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依然无法收回。结合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

(1)债务人已经法定程序破产,且无法清偿债务;

(2)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

(3)因行为人责任,致使超过诉讼时效;

(4)有证据证明债权无法实现的其他情况。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普通民众发放贷款的时候,整体的审查流程都是非常的严格的。只不过,有些企业或大型集团所需要的贷款数额非常的大,但是在条件又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可能会通过违规操作非法获取贷款。违规放贷很有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严重的损坏了贷款秩序。

本文标签:刑事犯罪辩护  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