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适用于()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023-02-04
更新时间:2023-08-08 05:27:34作者:
犯罪构成要件的必要要件有主观方面、主体、客观方面、客体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构成,要审查当事人是否犯罪就必须要有构成的要件才能进行立案,执法人员在处理的时候就会根据法律的条款来进行审理,确保所有的案件都是真实有效的。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必要要件有哪些?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决定的。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3、主观要件,体现的是行为人在怎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刑法对犯罪构成的心理状态有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故意”分两种,一是“希望‘,又叫直接故意,一是”放任“,又称间接故意。”过失“亦有两种,一为”过于自信“,一为”疏忽大意“。
4、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犯罪客观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条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须必备的条件,如危害行为。另一类是选择条件,即某些犯罪所必须必备的条件或者是对行为构成因素的特别要求。前者指危害结果,后者指包括时间,地点,方法(手段)。
二、犯罪构成要件的相关规定?
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源自前苏联,但该理论已经被中国化,已经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不可再视之为“他山之石”,而是与中国现实和传统高度吻合的理论体系,不可轻言“弃之”,应当在“渐进式,全面借鉴、系统分析和自主创新”这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指出,三阶层构成要件理论建立在康德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哲学思想之上,而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却源自黑格尔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后来苏联刑法学者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对之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这一稳定的结构形式。
哲学基础不同,导致了两套判断犯罪成立的理论体系在整体构建上的重大差异。从两套理论体系构建的哲学基础看,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更符合我国的主流思想。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我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更相符。
司法实践中,人权保障重任的实现,根本之处不在于到底使用了三阶层还是四要件理论,而在于理性司法制度的构建上。
综合上面所说的,执法人员在审理当事人是否犯罪的时候就会结合很多种因素来进行分析,只有必要的要件全部构成才能进行对犯罪人员进行定罪,所以,在处理案件上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来,这样才能让犯罪人员得到相应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