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适用于()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023-02-04
更新时间:2023-08-07 14:56:36作者:
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就是罪犯不会再犯罪,对社会也没有危害性。但是对于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就不适用于缓刑。同时要结合罪犯的性格、生活状况、家庭环境等来判决。社会上适用缓刑的情况很普遍。下面看小编整理的相关法律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您。
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有哪些?
缓刑的判决不仅要符合缓刑的刑种条件,还必须符合缓刑的实质条件。概括起来,缓刑的实质条件所指向的核心内容为犯罪人无再犯可能性,即对犯罪人适用缓刑也不会再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在具体衡量标准上,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犯罪人所实施犯罪的情节、悔罪表现来判断是否对其适用缓刑也不致再危害社会。
犯罪人实施犯罪的情节和悔罪表现可以集中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这种标准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如我国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2、根据犯罪人的个人情况来判断是否对其适用缓刑也不致再危害社会。
由于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并不一定真实地反映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有时也会出现偏差。为了避免认定失误,多数国家除了规定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判定是否适用缓刑外,还规定了根据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进行认定。这里的个人情况具体指犯罪人的性格、生活状况和家庭环境等。
3、 根据是否危及法律秩序判断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缓刑。
这一规定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德国现行刑法典第56条第3款中规定,在判处至少6个月的自由刑时,如果实际执行刑罚为维护法律秩序所必须,则不得适用缓刑。另外加拿大刑法也规定宣告缓刑不得有悖于公共利益。
核心内容: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执行其刑罚,考验期间犯罪分子符合法定条件的,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种制度。其适用范围是怎样的?
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执行其刑罚,考验期间犯罪分子符合法定条件的,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种制度。
一、缓刑的适用范围
1、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3、累犯不适用于缓刑。
二、缓刑的考验期限
判处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
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即判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开始计算,先期羁押的,不折抵刑期。
三、司法实践中缓刑的适用
1、针对轻罪,有可能判处3年以下刑罚的犯罪;
2、暴力犯罪,比如杀人、重伤、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一般不适用缓刑,另外,在涉黑案件中适用缓刑也很谨慎;
3、累犯,绝对不适用缓刑;
4、有悔罪表现,包括自首、立功、全部退赃、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交纳罚金等,都可能成为缓刑考虑的情节。
缓刑的判决,它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以下的罪犯,而且具有自首、悔罪和坦白立功表现,判处缓刑后不会再危害社会。但是累犯不能缓刑。涉黑案件也慎用缓刑。法律实践中还是主要考虑判处3年以下的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