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贴身保镖式索债行为怎样认定?

更新时间:2023-08-07 11:26:44作者:

贴身保镖式索债行为怎样认定?

完全剥夺了对方的人身自由。并采取“保镖式”的方式,对其自由活动的意志进行了强行干预,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一种行为。

现今社会,“借钱的是大爷”,在让债务人还钱的时候,债务人是百般推脱,为此债务人想出了很多奇招,其中之一就是贴身保镖式索债,就是债务人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那么这种贴身保镖式索债行为怎样认定?构成犯罪吗?读法小编整理了一则案例,在案例中作了相关分析,详情请看下文。

案情:

郑某与艾某的父亲之间发生债务纠纷,艾某父亲去世,郑某认为应当父债子还,就屡次持借条向艾某索债,未果。一天,郑某与高某将艾某约出,随后将其手机没收,且在之后的三天内强制做起艾某的“贴身保镖”,与艾某形影不离,只准艾某在安排好的洗浴中心内活动,每天固定时间允许艾某给其亲友打电话商量筹钱事宜,为打发时间两人还带艾某到某景区旅游了一次。不久,艾某家人报警,郑某、高某被抓捕归案。

分歧意见:对郑某、高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郑某、高某构成绑架罪。虽然郑某与艾某父亲之间存在债务纠纷,但郑某与艾某之间并不存在债务纠纷。郑某、高某对艾某限制人身自由后,勒索并不存在的债务,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第二种意见认为,郑某、高某构成非法拘禁罪。郑某、高某为索要债务,非法限制艾某人身自由达三天之久,客观上侵犯了艾某的人身自由权。

第三种意见认为,郑某、高某不构成犯罪。

评析: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郑某、高某没有勒索财物的主观目的。认定绑架罪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郑某、高某主观上是“索债”还是“索财”。刑法第238条第3款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非法拘禁罪)的规定处罚。从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来看,只要行为人是为了索取债务,即使是非法债务,也应当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事出有因的索要”与“毫无原因的勒索”。就本案而言,虽然郑某与艾某之间没有实际的债务关系,但现实中“父债子还”的传统观念是存在的,郑某、高某的行为是为了向艾某讨要其父所欠债务,并非“勒索财物”,如以绑架罪定罪,有客观归罪的嫌疑。

郑某、高某并没有完全剥夺艾某的人身自由。郑某、高某将艾某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并采取“保镖式”的方式,对其自由活动的意志进行了强行干预,这种方式是否构成非法拘禁罪,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不宜将此种情形认定为非法拘禁罪。一是依据刑法第238条规定,只有“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才构成非法拘禁罪。“剥夺”的含义是完全没有自由,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对于非法限制而非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不宜认定为非法拘禁罪。二是在具体案件中,应当结合行为人的手段、危害后果、动机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只有行为达到相当严重程度,才构成非法拘禁罪,否则就会造成打击面过宽。

当然,郑某、高某的行为虽然不构成犯罪,但依然是一种违法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的规定,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保镖式索债行为认定的相关内容,虽然认为其不构成犯罪,但是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小编提醒大家,在借钱时要审查其有无后续还款的能力,以免借出去的钱如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

延伸阅读: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勒赎型绑架罪的区别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的“共同犯罪”问题

被判没收财产,债权人可以索债吗?

本文标签:刑事犯罪辩护  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