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既遂的量刑规定是怎样的?

更新时间:2023-08-07 08:07:30作者:

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既遂的量刑规定是怎样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最低量刑是三年的有期徒刑,最高刑事处罚是死刑。若是法院在审理故意杀人的案件之后,最终宣判犯罪分子执行有期徒刑的处罚,那么在刑罚执行期间,该罪犯不得提出假释的其那股。

一、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既遂的量刑规定是怎样的?

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既遂的量刑规定具体如下:

《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五十条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第五十六条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依照本法分则的规定。

第八十一条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直接杀人故意和间杀人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公安机关在处理杀人案件时,会采取讯问犯罪嫌疑人、传讯受害者的家属和证人等方式来判断犯罪嫌疑人是故意还是过失杀人。一旦确定了杀人的类型、杀人的具体方式等相关事项之后,公安机关就会将故意杀人案件移交给检察院来处理了。

本文标签:刑事犯罪辩护  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