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适用于()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023-02-04
更新时间:2023-05-30 15:49:58作者:
1、违法行为情节较轻,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2、违法行为人不满14周岁。。3、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违法行为。。4、违法行为超过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时效未被发现。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行为人确实有违法行为发生,但是由于责任人的年龄、情节轻重、精神状况等法定不予处罚的缘由,从而不予行政处罚。那么,我国关于不予行政处罚的情节有哪些呢?读法小编为你做详细解答,希望能解决您的疑惑!
行政处罚不予执行情形有哪些?
(1)违法行为情节较轻,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案件违法事实清楚,但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情节较轻,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办案机关负责人可以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处理决定。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违法事实清楚,当事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但办案机关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具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2)违法行为人不满14周岁。
当事人承担行政责任除了应客观上具有违法行为外,还必须具有行政责任能力,即当事人对其行为承担行政责任的能力。行政责任年龄是行政责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因此,如果经审查认定违法行为由不满14周岁的人所为时,办案机关应当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3)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违法行为。
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时,不了解自己行为后果与社会危害性,因而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
办案机关查处精神病人实施的违法行为时,必须请有关机构作出科学鉴定。只有确定当事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确实处于精神病发作状态,才能认定其为无责任能力人。醉酒状态的人不属于无责任能力人。
(4)违法行为超过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时效未被发现。
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处罚的目的是教育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说明其社会危害性不大,查办此类案件不仅调查取证难度大,而且会影响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
需要明确的是,予以销案的决定与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的适用条件是违法事实不成立;后者的适用条件是客观上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办案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
关于不予行政处罚的情节有哪些就是以上内容,您都了解了吗?日常生活中发生不免发生以上情况,不满14周岁和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是的人,我国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制定了以上内容帮助我们。违法过轻和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时间未被发现的不予行政处罚,但不能因为此原因抱有侥幸心理,触犯法律。读法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