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1:06:03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防己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异名:粉防己(《中药志》),汉防己(《拉汉药用植物名称和检索手册》)。
基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石蟾蜍的块根。千金藤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有30种,全属种类大多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石蟾蜍Stephama tetrandra S.Moore
历史:防己首载于《本经》。《别录》载:“防己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纲目》引李当之曰:“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现知汉中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李当之所述者与本品药材性状并不相似,而与汉中防己(异叶马兜铃)更为相似。目前防己来源仅汉防己一种。1990年《中国药典》收载防己。药材主产于浙江、安徽、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大多数为野生品,销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他如广东、广西等省亦产,但大多自产自销。
形态:多年生落叶缠绕藤本。根通常圆柱形或长块状,直径3~10cm,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具横行纹理。茎柔弱,纤细,圆柱形,有扭曲的细长纵条纹。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长5~6cm,薄纸质,三角宽卵形,长4~6cm,宽5~6cm,顶端钝,具细小突尖,基部楔形或略心形,两面均被短柔毛,全缘,掌状脉5条。花雌雄异株,雄花聚集成头状聚伞花序,呈总状排列;雄花绿色,花萼4,萼片匙形,长约1mm,宽约0.5mm;花瓣4枚,花丝愈合成柱状体,上部盘状,花药着生其上;雌花成缩短的聚伞花序,萼片,花瓣与雄花同数。核果球形,熟时红色,直径5~6mm;内果皮肉质,呈扁平马蹄形,长、宽均为4~5mm,两侧中央下陷,背部隆起,有小瘤状突起及横槽纹15~17条。种子环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6)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丘陵地带的草丛中及灌木林的边缘。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采集:秋季采挖,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纵剖为2~4瓣,晒干。石蟾蜍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
鉴别
性状:石蟾蜍根圆柱形,多少弯曲,弯曲处有缢缩的横沟,商品大多纵剖成两半,长5~15cm,直径2~5cm;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具明显横向突起的皮孔,其长可至2.5cm,有时皮部脱落而露出弯曲的导管束条纹;纵剖面黄白色,有导管束条纹。质坚实而重,粉性大,横断面木部占大部分,棕色导管束作放射状排列,射线宽广。气微,味甚苦。以去净栓皮、干燥、粗细均匀,质重、富粉性,纤维少者为佳。
显微 本品根横切面:木栓层有时残存。皮层狭窄散有石细胞群,常切向排列。韧皮部较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射线较宽;导管稀少,呈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并可见细小杆状草酸钙结晶。(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59)
粉末 类白色或黄白色。 ①草酸钙结晶少而小,方形、长方形或菱形,长3~7μm。 ②石细胞淡黄色,成群或单个散在,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椭圆形,长26~108μm,宽21~59μm,壁厚3~7μm,纹孔及孔沟明显,有的可见层纹。 ③淀粉粒众多。单粒圆形或类圆球形,直径5~26μm,脐点多明显,点状,裂缝状、三叉状,层纹不清楚;复粒多,常由2~4(~8)分粒组成。 ④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细长棱形,末端渐尖,长340μm以上,直径9~17μm,壁厚2~5μm,有单斜纹孔或交叉成十字形。另可见导管,木薄壁细胞、木栓细胞等。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主含生物碱:粉防己碱(Tetrandrine)(1)、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8)、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2-N-甲基粉防己碱(2-N-Methyltetrandrine)(2)、2’-N-甲基粉防已碱(3)、2,2’-N,N-二甲基粉防己碱(4),2- N-甲基防己诺林碱(9)[3]、粉防己甲素(5)、乙素(10)、丙素(11)、丁素[1](FenfangjineA,B,C,D)、氧化防己碱(Oxofangchirine)[2]、轮环藤碱(Cyclanine)、防己菲碱(Stephenanthrine)、防己AA-1(Alkaloid AA-1)、木兰碱(Magnoflorine)、Oblongine。另有2’-N-α氧粉防己碱(Tetrandrine-2’-N-α-oxide)(6)、2’-N-β氧粉防己碱(7)。后二者和粉防己甲素、乙素、丙素均为氮氧化合物。还含有β-谷甾醇及棕榈酸。此外,分到2,2’-N-N-二氯甲基粉防己碱(2,2’-N-N-Dichloromethyl-tetrandrine)为用二氯甲烷溶剂的后生产物[4]。
附 粉防己地上部分茎藤叶中含有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5]、防己醌碱(Stephadione)、紫堇醌碱(Corydione)、南天竹啡碱(Nantenine)、氧化南天竹啡碱(Oxonantenine)、无根藤新碱(Cassythicine)、无根藤米里丁(Cassameridine)、防己双黄酮甲(Stephaniaflavone A)、防己双黄酮乙(Stephaniaflavone B)、β-谷甾醇和正三十五烷[6]。
[1] Heterocycles 1988;27(5):1149。
[2] 药学学报 1986;21(1):29。
[3] J Nat Prod 1990;53(4):993。
[4]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991;2(3):231。
[5] Chem Ind 1985;(4):127。
[6] 司瑞远研究生论文.中国药科大学,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