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菊花

更新时间:2023-02-02 20:38:35作者:百科

菊花

概况

异名: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菊(《群芳谱》),白菊花(《中药志》),药菊(《河北药材》)。

基源:为菊科菊属植物菊花的头状花序。菊属全世界有30余种;中国约17种,其中5种入药。

原植物: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历史:菊花为常用中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十分喜爱,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至清朝《广群芳谱》已记载300~400个品种,《中国植物志》76卷1分册,1983年出版,称菊花品种已逾千。菊花不仅它的头状花序恣态奇特,或飘若浮云,或矫若惊龙,色彩丰富各异,或白之素洁,或黄而雅淡,或红或紫,沉稳而浑厚,早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更由于它的药用价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可见那时已将菊花作蔬菜了。药用菊花首载《本经》,列上品,历代本草以及《中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5版都有收载。供观赏的艺菊和供药用的药菊,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并行不悖地发展着,艺菊的发展为药菊提供了更多的药源,而药菊的发展又为艺菊探求新品种创造了广阔的前景。

药菊中品质最佳,应用广的当推亳菊,亳菊主产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商兵,商品中它又属白菊花,白菊花尚有产于河南武涉、博爱的怀菊,产于四川中江的川菊,产于山东济宁的济菊,产于河南安国的祁菊和产于湖南平江的平江菊等。此外主产安徽滁县的滁菊,主产于安徽歙县的徽菊和产于浙江德清的又称贡菊,杭菊有白茶菊和黄甘菊,产于浙江嘉兴、桐乡和吴兴的多为白茶菊,产于浙江海宁的多系黄菊,黄菊又有大黄菊和小黄菊,它们除供茶用外,也供药用,不同品种的药菊在形态、产区、采收加工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相信它们的成分也会有所差异。因此药用功效是否完全一致,应进一步研究。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状茎多少木质化。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边缘有粗大锯齿或羽状浅裂或半裂,背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总苞片多层,外层总苞片绿色,线形,背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舌状花各色,管状花黄色。瘦果不发育(用分根或嫁接繁殖)。花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06页.图6426)

生境与分布:原产中国,无野生类型,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品种繁多。朝鲜、日本、欧洲、美洲亦有栽培。

3种药菊的区别如下:

亳菊:头状花序中无典型管状花,舌状花基部有苞片。

滁菊:头状花序梗长度在4cm以下,集生成圆球状,缘花舌状,舌状花基部无或偶见苞片。

贡菊:头状花序梗长4cm以上,集生成圆筒状,缘花舌状,舌状花基部无或偶见苞片。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寒,耐肥,怕水涝。以向阳而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较好,洼地、碱地不宜种植。用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在4~6月间,从越冬返青的新苗中剪取13~17cm长的嫩枝,修去顶梢后作插条。扦插时,将插条下端5~7cm处叶片全部摘去,然后按株行距各8~13cm、深5~7cm扦插于苗床,插条上端露出土面。插后覆土压紧,浇水保湿,并搭上遮阴棚。生根成活后出圃移植,按行株距各40cm穴栽,每穴栽苗1株。或于11月采花时选留优良植株,冬前培土或盖上厩肥及马粪,次年开春后,从宿根发出的枝条中,选取粗壮枝条连根拔起,或将母株挖出进行分根繁殖,每株应带新根,穴栽,行株距同扦插繁殖。定植后,注意中耕除草,除施基肥外应追肥3~4次。当植株抽出分枝有10~13cm长时,剪去分枝顶稍约2cm;7月上旬再打顶梢1次,以促使产生分枝,从而花枝多、产量高。病害有黄萎病,发病早期需拔除病株;叶斑病、霜霉病,早期喷1∶1∶100的波尔多液;锈病,用97%敌锈钠400倍液防治。虫害菊虎,用50%磷胺乳油1500倍液喷杀;叶跳蝉、银纹夜蛾,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秋末冬初花盛开时,分批采收已开放的花。不同产地和不同商品规格采收加工方法不同。亳菊先将花枝摘下,阴干后再剪取花头;滁菊剪下花头后,用硫黄熏蒸,再晒至半干,筛成球形,再晒干;贡菊直接由新鲜花头烘干;杭菊摘取花头后,上笼蒸3~5分钟后,再取出晒干。药材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河北、山东。

鉴别

性状:头状花序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4cm。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苞片卵形或长椭圆形,中部棕黄色或黄绿色,被毛,边缘膜质。舌状花数轮,类白色或黄色,有的类白色微带紫色,花瓣紧密或松散,有的散离。管状花多数,淡黄色、黄色或深黄色。体轻,质柔润,有的松软。气清香,味苦、微苦。

显微 粉末黄棕色。 ①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为负网状纹饰并具刺,刺长3.4~7μm。 ②纤维细长,直径8~20μm,壁微波状,纹孔细点状。 ③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略延长,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辐射状;侧面观外壁隆起,有纵向条状纹理。 ④花粉囊内壁细胞壁具条状或网状增厚。 ⑤苞片表皮表面观细胞不规则形,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长圆形,副卫细胞3~6个。 ⑥药隔顶端附属物表面观细胞长多角形,两端楔尖,垂周壁连珠状增厚,纹孔大。 ⑦药隔基部细胞表面观类方形,壁稍厚,有的角偶处增厚。 ⑧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10~28μm,长24~48μm,壁厚3.5~7μm,纹孔明显。另可见花柱及柱头碎片、分泌道碎片、腺毛、T形毛和子房表皮细胞。(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87页.图187)

理化:取样品100g,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制成20%乙酸乙酯溶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石油醚(7∶93)为展开剂,展开后,用2%香草醛硫酸溶液显色。(图见刘训红《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42页.图239)

加工炮制:菊花炭 取净菊花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

花和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菊油环酮、菊醇(Chrysanthenol)、龙脑、单龙脑酞酸酯(Monobornyl phthalate)、乙酸龙脑酯、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Acacetin-rhamnoglucoside)、3,4-二羟基苯乙酮(3,4-Dihydroxyacetophenone)、3,4-羟基苯丙酮(3,4-Dihydroxyphenylacetone)[1]。花含矢车菊素3-O-(6-O-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甙)[Cyanidin 3-O-(6-O-malonyl-β-D-glucopyran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 7-O-glucoside)[2,3]、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奎宁酸4-O-咖啡酸酯(Quinic acid 4-O-caffeate)、奎宁酸3,4-二-O-咖啡酸酯(Quinic acid 3,4-di-O-caffeate)、奎宁酸3,5-二-O-咖啡酸酯(Quinic acid 3,5-di-O-caffeate)、16 β-羟基假蒲公英甾醇-3-O-棕榈酸酯(16β-Hydroxy-pseudotaraxasterol 3-O-palmitate)及其醋酸酯[4]、金合欢素-7-O-β-D-吡喃半乳糖甙(香青兰甙;Acacetin-7-O-β-Dgalactopyranoside)、芹菜素-7-O-β-D-吡喃半乳糖甙(Apigenin-7-O-β-Dgalactopyran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金合欢素-7-吡喃鼠李糖葡萄糖甙[Acacetin-7-O-(6″-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7-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4′甲氧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4′-Methoxy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黄芩甙(Baicalin)[5]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12。
[2] CA 106:192789 r。
[3] Phytochemistry 1988,27(9):2963。
[4] 生药学杂志(日) 1990;44(4):335。
[5] J Nat Prod 1994;57(1):42。

本文标签:菊花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云牛膝
下一篇:木绣球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