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0:38:03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蟑螂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异名:蜚、蜰(《尔雅》),蜚蠊(《本经》),飞蟅(《广雅》),负盛(《尔雅》郭璞注),石姜、滑虫(《唐本草》),茶婆虫、香娘子(《纲目》),赃郎(《纲目拾遗》),偷油婆(《分类草药性》),酱虫(《贵州民间方药集》),黄贼(《陆川本草》)。
基源:为蜚蠊科大蠊属动物美洲大蠊等的成虫。
原动物: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
历史:蟑螂首载于《纲目拾遗》。李时珍曰:“蜚蠊,今人家壁间灶下极多,甚者聚至千百,身似蚕蛾,腹背俱赤,两翅能飞,喜灯火光,其气甚臭,其尿尤甚。”综上所述,古代所用之与当今蟑螂相符。
形态:体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cm,深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部向腹面弯曲,大部分隐在前胸下面;头小,复眼1对,单眼2个,口器咀嚼式;角触甚长,丝状,环节圆筒形,约有100余节。前胸背板甚大,中、后胸较小;雄虫有短翅2对,仅掩盖腹部约2/3;雌虫的翅退化,前翅仅呈现2小片,后翅消失。足3对,多毛,胫节及跗节皆长。跗节分为5节,具2爪。腹部10节,末端有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初孵的幼虫色白,经一次蜕变而成褐色之稚虫,复经5次蜕变而成成虫。(图见《中药大辞典》.2680页.5625条图)
生境与分布:多栖息于人家灶间内,昼隐夜出,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沸水烫死,洗净,焙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含巩膜质(Sclerotin)、甲壳质(Chitin)。美洲大蠊的肌肉水解,生成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胱氨酸。
附 东方蠊的消化酶有蛋白酶、淀粉酶、酯酶、二肽酶、地衣酶(Lichenase)、麦芽糖酶等。澳洲蠊消化道有酯酶、蛋白酶、淀粉酶、还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烟酸、泛酸、抗坏血酸。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