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0:36:18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狼毒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狼毒(《东北药用植物志》),猫眼根、山红萝卜根(《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狼毒疙瘩(黑龙江),猫眼草(辽宁)。白狼毒(《中药志》)。
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及瑞香科狼毒属瑞香狼毒的根。
原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和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有白色乳汁。根肥大肉质,长圆锥形,径2~7cm,分枝或不分枝,外皮红褐色或褐色,断面淡黄色。茎粗壮,单一,直立,近基部的叶无柄,呈鳞片状,淡褐色;茎中部叶轮生或互生,无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1~3cm,全缘;叶状苞片5,轮生,长卵形,基部圆形。总状花序多歧聚伞状,顶生,通常5伞梗呈伞状,每伞梗又生出3小伞梗或再抽出第三回小伞梗;杯状花序宽钟形,总苞顶端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面近无毛,外面有柔毛,边缘有睫毛,腺体肾形,两端钝圆;子房3室;花柱3。蒴果宽卵形,有沟,密生短柔毛或变无毛,成熟时3瓣裂。种子椭圆状卵形,淡褐色,长约4mm。花期5~6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3页.图2976)
生境与分布:生于干草原、干旱丘陵地或多石砾干山坡及向阳坡稀疏的松林下草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及河北。原苏联西伯利亚有分布。
月腺大戟与狼毒大戟的主要区别为根肥大成纺缍形,姜黄色。每伞梗分枝处有三角卵形或广卵形苞片2。蒴果三角状扁球形,无毛。花期4~6月,果期5~7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3页.图9)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陕西、四川。
瑞香狼毒详见“瑞香狼毒”条。
生药采集:春、秋季采挖根,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瑞香狼毒产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青海、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狼毒大戟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月腺大戟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等地也产。以安徽产量为大,河南质量最好。
鉴别
性状:①瑞香狼毒根圆锥形至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30cm,直径2~7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及横生的细长皮孔。栓皮剥落后露出柔软的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外圈皮部白色,纤维状,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甘、微苦而辣。 ②月腺大戟根粗大,多为横切、斜切或纵切片,直径1.5~6cm,厚0.5~1cm;栓皮灰褐色,呈重迭的薄片状,易剥落而显棕黄色。切面黄白色,有异型维管束,形成黄褐色或黄色大理石样纹理或环纹,黄褐色或黄色部分常为凝聚的分泌物。质轻,折断面有粉性。气微,味甘。 ③狼毒大戟根栓皮灰棕色,易剥落而显棕黄色或棕红色,切面黄白色,可见异型维管束形成较明显的同心环纹。
显微 ①月腺大戟根粉末:淡黄白色。 1)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65μm,长至65μm,脐点星状、人字状、圆点状或三叉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半复粒易见。2)厚壁细胞长方形、类方形、卵形或长条形,壁厚至9μm。3)网状具缘纹孔、具缘纹孔或网纹导管直径18~90μm。4)无节乳汁管中有时可见黄色分泌物。5)木栓细胞淡黄色,多角形或延长,微木化。(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5页.图11) ②狼毒大戟根淀粉粒直径至31μm,长至37μm,复粒由2~7分粒组成,半复粒少见;导管直径至116μm。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5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大戟醇为对照,第1次以苯-乙醇(4∶1)展开5cm,第2次以正庚烷-苯(1·1)展开10cm,喷醋酐-硫酸(1∶1)溶液,加热显色,大戟醇为紫色斑点。(图见同上.16页.图12)
加工炮制:醋狼毒 取狼毒片加入米醋,拌匀后,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100kg狼毒片,用米醋3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醋狼毒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非洲产狼毒大戟有毒成分为12-异丁酰基-13-乙酰基-20当归酰基巴豆醇(12-Isobutyryl-13-acetyl-20-angeloylphorbol)、O-乙酰基-N-(N′-苯酰-L-苯丙氨酰)-L-苯丙氨醇等[1]。根含狼毒大戟甲素、乙素(Fischeriana A、B)、羽扇豆醇、3-乙酰基羽扇豆醇、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及南大戟内酯(Jolkinolide)A、B,17-Hydroxyjolkinolide B等[2~4]。
[1]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250。
[2] 中药通报 1987;12(8):484,1988;13(5):291。
[3] 中草药 1989;20(7):290,1991;22(11):494。
[4]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