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6:07:53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沙棘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异名:醋柳果(《西藏常用中草药》),契癸日戈纳(蒙名),吉汗(维名)。
基源: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中国沙棘、中亚沙棘及云南沙棘的果实。沙棘属全世界共4种,5亚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H.rhamnoides acut.non L.;H.rhamnoides L.var.procera Rehd.),又名醋柳(山西),黄酸刺、酸刺柳(陕西),黑刺(青海),酸刺(内蒙古)。中亚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turkestanica Rousi,又名扎达沙棘(《西藏植物志》)。云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yunnanensis Rousi.
历史:沙棘为近期开发利用的重要药用植物和经济植物,国内外研究和报道很多,现已广泛用于药物、保健食品及防风、固沙等。
形态:中国沙棘为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5m,稀达18m,多粗壮棘刺,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被银白色及褐色鳞片或有白色星状毛;老枝粗糙,灰黑色。单叶,常对生,叶柄极短或几无;叶片纸质,狭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4~10mm,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以基部最宽,上面绿色,粗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4~6mm,橙黄色或橘红色。种子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4.2mm,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海拔800~3600m的向阳山脊、谷地、干涸河床、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
中亚沙棘与中国沙棘主要区别是嫩枝密被银白色鳞片,一年生以上的枝鳞片脱落,表皮呈白色;老枝部分剥裂,刺较多而短,有时分枝。单叶互生,线形,长1.5~4.5crn,宽1~4mm,两面银白色,密被鳞片,无锈色鳞片。果实阔椭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7mm,直径3~4mm,栽培者长可达6~9mm,直径6~8mm。种子形状不一,常稍扁,长2.8~4.2mm。花期5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800~3000m的河谷阶地、开旷山坡及河漫滩。产于新疆。蒙古也有分布。
云南沙棘与中国沙棘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为叶互生,叶基最宽,常为圆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褐色,具较大而多的锈色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5~7mm,果梗长1~2mm。种子阔椭圆形至卵形,稍扁,长3~4mm。花期8~9月。生于海拔2200~3700m的干涸河谷沙地、石砾地、山坡密林至高山草地。分布于四川(宝兴、康定以南)、云南西北部、西藏(拉萨以东)。
生药采集:10~11月采摘成熟果实,晒干。药材产于中国华北、西北。
鉴别:果实呈类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皱缩,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顶端有残存花柱。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表面褐色,有光泽,中间有1纵沟,种皮较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酸、涩。
贮藏:置于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含β-谷甾醇、豆甾醇、24-亚甲基环木菠罗烷醇(24-Methylene cycloartanol)、α-和β-香树脂醇、古柯二醇(Erythrodiol)、乌索醇(Uvaol)、柠檬甾二烯醇(Citrostadienol)、24-乙基胆甾烯醇(24-Ethylcholest-7-en-3-β-ol)、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酚及其甙、杨梅酮(Myricetin)、猪草甙、五倍子酸(Gallic acid)、儿茶酸(C-techinic acid)、乌索酸(Ursolicacid)、齐墩果酸、绿原酸、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洋地黄皂甙(Digitonin)、紫云英甙(Astragalin)、椽醇、芦丁、维生素B1、B2、B6、B12、C、E及叶酸(Folic acid)、多种氨基酸(果肉、果汁中含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类胡萝卜素,还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1~5]。
沙棘的氯仿可溶物中,不皂化物占5.76%,皂化物占94.24%。不皂化物中有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皂化物中游离脂肪酸有乙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更脂酸[2],还含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琥珀酸、花生酸等[6]。沙棘挥发油中存在3种甘油三酯化合物,即棕榈酸、棕榈油酸、棕榈油酸三酸甘油酯[7]。有报道沙棘中有25种羟基脂肪酸,其中Coriolic酸和Dimorphecolic酸是主要成分,还有4个是新化合物:11-羟基-9-十三烯酸(11-Hydroxy-9-tridecenoic acid)、9-羟基-10,12-十五二烯酸(9-Hydroxy-10,12-pentadecadienoic acid)、13-羟基9,11-十六二烯酸(13-Hydroxy-9,11-hexadecadienoic acid)和9,12-二羟基15-十九烯酸(9,12-Dihydroxy-15-nonadecenoic acid)[8]。
沙棘种子油中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还含磷脂类化合物,主要有N-酰磷脂酰乙醇胺(N-Acyl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酰甘油、磷脂酸、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1]。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8。
[2] 药学学报 1988;23(6):456。
[3] CA 1990;112:91741。
[4] 中草药 1986;17(8):42。
[5] 中医药信息 1988;(5):42。
[6] 中草药 1986;17(5):46。
[7] CA 1988;109:107731。
[8] CA 1987;106;1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