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0:18:29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阴地蕨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一朵云(《天宝本草》),蛇背生(《四川中药志》),散血叶(《湖南药物志》),春不见(《湖北中药志》),黄连七、鸡爪参(广西)。
基源:为阴地蕨科阴地蕨属植物阴地蕨的带根全草。阴地蕨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约17种。
原植物: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rn(Thunb.)Sw.(Osmunda ternata Thunb.),又名蛇不见(福建、浙江)。
历史:阴地蕨始载于宋《图经本草》,云:“生邓州顺阳县内乡山谷,叶似青蒿,茎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黄,根似细辛,七月采根药用”。所述似为本种,但附图中所绘果实之穗非本种。《纲目》在湿草类亦列入“阴地蕨”,但所绘之图不为本种。《植物名实图考》也有收录,但观其附图亦绝非本种。
形态:草本,植株高20~40cm,根茎粗短,具多数纤维状肉质根。叶二型,总柄长20~30cm,不育叶片自总柄2~4cm处生出;叶柄长3~8cm,无毛;叶片阔三角形,长8~10cm,宽10~12cm,三回羽状分裂,羽片3~4对,有柄,几对生或互生,基部1对最大,长约5cm,宽约4cm;小羽片长卵形或卵形,浅裂至深裂,其余各对渐短,边缘具不整齐尖锯齿;能育叶生于总柄顶端,高出不育叶2~3倍,排列成疏松圆锥形,长4~10cm,宽2~3cm,二~三回羽状。(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20页.图23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1000m的阴湿林下、山地路旁或草、灌丛中。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冬季或春季采收,连根挖取,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根茎长5~10mm,直径2~3.5m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下部簇生数条须根。根长约5cm,直径1.5~2.5mm,常弯曲,表面黄褐色,具横皱纹;质脆易断,断面白色,粉性。总叶柄长1.8~4cm,表面棕黄色,基部有干缩褐色的鞘;营养叶柄长3~10cm,直径1~2mm,三角状而扭曲,具纵条纹,淡红棕色;叶片卷缩,黄绿色或灰绿色,展开后呈阔三角形,三回羽状分裂,侧生羽片3~4对,一回小羽片3~4对,叶脉不明显。孢子叶柄长12~25cm,黄绿色或淡红棕色,孢子囊穗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而微苦。以根多、叶绿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绿黄色。 ①淀粉甚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9μm,脐点点状或叉状;复粒多由3粒组成,有的可至10余粒。 ②营养叶表皮气孔大,保卫细胞哑铃状。 ③孢子囊碎片细胞多角形,壁略呈连珠状增厚。 ④孢子类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2μm,外壁疣状隆起。 ⑤具缘纹孔管胞细长,大多碎断,具缘纹孔排列整齐。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20ml浸渍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聚酰胺(聚酰胺1g,加甲醇6ml,搅拌后铺板,自然干燥)板上,以苯-丁酮-甲醇(3∶11)为展开剂,以木犀草素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71)。
加工炮制:将原药材拣去杂质,剪去须根,洗净,切段,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叶含木犀草素。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