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0:10:51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小通草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小通草、鱼泡通(《中药大辞典》),空籐杆(四川),通草树(《中药志》)。
基源:为旌节花科旌节花属植物部分种的茎髓。旌节花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喜马拉雅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et Thoms.,又名通条树(《中药志》)。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又名通花、通草。
历史:《图经本草》引《燕吴行役记》云:“扬州大仪甘泉东院两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叶,子垂稍际,如苦楝”。此极似今之小通草。我国古代和目前市售通草有多种,其植物来源亦异。大通草,又称空心通草,为五加科通脱木的茎髓;而小通草,又称实心通草系本品。华东地区所产的梗通草,系豆科合萌的茎部,品质较次;江西尚有以虎耳草科伞形绣球的茎髓作小通草入药者。近年对本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试验。现收载于《中国药典1990年版》。
形态:喜马拉雅旌节花为小乔木或灌木,高2~5m。树皮棕色或深棕色,茎中具白色髓质。新叶在开花后发出,单叶,互生,纸质或草质,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4~13cm,宽3~5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细而密锐锯齿,齿端有加厚的小尖头,侧脉5~7对。穗状花序腋生,其下之叶通常脱落,长5~10cm,直立或下垂;花黄色;小苞片三角状卵形;萼片4,宽卵形;花瓣4,倒卵形;雄蕊8枚,短于花瓣;子房上位,卵形,4室,胚珠多数。浆果圆球形,直径约8mm,具短柄,干后显癞疣突起。花期2~3月,果期5~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31页.图359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3500m,土壤肥沃的丛林边缘及阴湿地。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印度、锡金和缅甸也有分布。
中国旌节花与喜马拉雅旌节花不同之处为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12cm,宽4~7cm,先端长凸呈尾状,基部圆或近心形。生于海拔1300~1500m的山谷、沟边、林中或林缘。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其它尚有倒卵叶旌节花Stachyurus obovatus(Rehd.)Li,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9cm,宽18~30mm,先端呈尾状。分布于四川。云南旌节花Stachyurau yunnanensis Franch.,叶披针形、长方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9~13cm,宽25~40mm,先端长渐尖,略呈尾状。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凹叶旌节花Stachyurau retusus Yang,叶广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长7~8cm,宽4~8cm,先端凹形,平或截形,叶缘反卷,基部略呈心形。分布于四川。四川旌节花Stachyurau szechuanense Fang,叶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8cm,宽25~55mm,先端圆或钝,基部楔形。分布于四川。柳叶旌节花Stachyurau salicifolius Franch.,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6cm,宽1~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分布于四川、云南。以上各种旌节花的茎髓在部分地区亦以“小通草”药用。
生药采集:秋季采收,割取地上茎,趁鲜时取出茎髓,理直,晒干。
鉴别:茎髓细圆柱形,长30~50cm,直径5~10m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无纹理。体轻,质松软,捏之能变形,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实心,显银白色光泽,水浸后有粘滑感。无臭、无味。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药性性味:甘、淡,寒。
归经:入肺、胃二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乳。
主治:尿路感染,小便黄赤,尿闭或尿少,热病口渴,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使用注意:孕妇及小便多者忌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木通、车前子、治溲黄赤。 ②配栀子、生地等,治热病烦躁,小便不利。 ③配半夏、茯苓等,治痰火疼痛。 ④配王不留行、黄蜀葵根,治产后乳汁不通。
方选和验方: ①《安徽中草药》:“治痰火头痛:小通草、清半夏、茯苓、陈皮,枳壳、竹茹、薄荷(后下)各6g,菊花6g,甘草4.5g。煎汤服。” ②《安徽中草药》:“治小便黄赤:小通草6g,木通4.5g,车前子(布包)9g。煎服。” ③《安徽中草药》:“治产后乳汁不通:小通草6g,王不留行6g,黄蜀葵根12g,煎水当茶饮;如因血虚乳汁不多,加猪蹄1对,炖烂去药渣,吃肉喝汤。” ④《安徽中草药》:“治热病烦躁,小便不利:小通草6g,栀子、生地、淡竹叶,知母、黄芩各6g,煎服。” ⑤《安徽中草药》:“治急性尿道炎:小通草6g,地肤子、车前子(布包)各15g,煎服。”
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热病小便赤黄或尿闭,湿热癃淋等症:小通草3~6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