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9:52:25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秦艽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新修本草》),秦爪(《四声本草》),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左扭(《河北药材》)。
基源: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龙胆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产247种,其中药用的有约34种。
原植物:正品秦艽一般为4种: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G.quinquenervia Turrill),又名大叶龙胆(《中国北部植物图志》),萝卜艽、鸡腿艽(甘肃),山大艽(河北)。麻花艽G.straminea Maxim.,又名蓟芥、解吉尕保(藏族名)。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又名粗茎龙胆(内蒙古大学学报)。达乌里秦艽G.dahurica Fisch.,又名达乌里龙胆(《中国北部植物图志》),兴安龙胆(《中药志》)。另有5种在部分地区亦作秦艽入药:大花秦艽G.macrophylla Pall.var.fetissowii(Regel et Winkl.)Ma et K.C.Hsia(G.wutaiensis Marq)。西藏秦艽Gtibetica King ex Hook.f.,又名西藏龙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新疆秦艽G.walujewii Regel et Scbmalh.,又名瓦氏龙胆(内蒙古大学学报)。中亚秦艽G.kaufmanniana Regel et Schmalh.,又名狭翅龙胆(内蒙古大学学报)。天山秦艽G.tianschanica Rupr.,又名天山龙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秦艽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记载内容大致相同。李时珍《纲目》载:“秦艽出秦中(今陕西),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乣”。《别录》载:“秦艽生飞鸟山谷(今四川)”。弘景曰:“今出甘松、龙洞、蚕陵(今四川、陕西)以根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者为佳”。恭曰:“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今甘肃、陕西)。”颂曰:“今河陕州郡多有之。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以来,粗细不等。枝秆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根据以上形态和产地记述,古代所用的秦艽,与现在秦艽的根最为近似。药学学报1965年第12卷第6期对秦艽做了专门考证,指出本草记载的正品秦艽应是现今使用的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现在秦艽的产地也扩大到中国北部诸省区。
形态:秦艽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光滑无毛,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须根多条,扭结或粘结成一个圆柱形的根。枝黄绿色或有时上部带紫红色,近圆形。莲座丛叶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6~28cm,宽2.5~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叶脉5~7条,叶柄宽,长3~5cm,包被于枯存的纤维状叶鞘中;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5~15cm,宽1.2~3.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钝,叶脉3~5条,无叶柄至叶柄长达4cm。花多数,无花梗,簇生枝顶呈头状或腋生作轮状,花萼筒黄绿色或有时带紫色,长7~9mm,一侧开裂呈佛焰苞状,先端截形或圆形,萼齿4~5个,稀1~3个,锥形,长0.5~1mm;花冠筒部黄绿色,冠檐蓝色或蓝紫色,壶形,长1.8~2cm,裂片卵形或卵圆形,长3~4mm。先端钝或钝圆,全缘,褶三角形,长1~1.5mm,截形,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花丝线状钻形,长5~6mm,花药矩圆形,长2~2.5mm;子房无柄,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9~11mm先端渐狭,花柱线形,连柱头长1.5~2mm,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蒴果内藏或先端外露,卵状椭圆形,长15~17mm;种子红褐色,有光泽,矩圆形,长1.2~1.4mm,表面具细网纹。花果期7~10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08页.图402,509页.图403,514页.图413,515页.图414,516页.图4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滩、路旁、水沟边、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缘。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新疆及东北地区。
麻花艽与秦艽不同之处为花冠黄绿色,喉部具多数绿色斑点,有时外面带紫色或蓝灰色,裂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生于海拔2000~4950m的高山草甸、灌丛、林下、林间空地、山沟、多石山坡及河滩等地。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藏。
粗茎秦艽与秦艽不同之处为花冠筒部黄白色,冠檐蓝紫色或深蓝色,内面有斑点,壶形,裂片卵状三角形。生于山坡草地、山坡路旁、高山草甸、撩荒地、灌丛中、林下及林缘,海拔2100~4500m。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贵州西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
达乌里秦艽与秦艽不同之处为花冠深蓝色,有时喉部具多数黄色斑点,筒形或漏斗形,裂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生于田边、路旁、河滩、湖边沙地、水沟边、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海拔870~4500m。分布于四川北部及西北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
大花秦艽、西藏秦艽、新疆秦艽、中亚秦艽、天山秦艽与上述4种不同处为:
大花秦艽花萼长为花冠之半,长0.7~1.4cm;花冠筒形,长2~2.5cm,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南、四川等地。
西藏秦艽花淡黄绿色,花瓣顶端淡紫褐色。分布于西藏。其药材商品根称“藏秦艽”。
新疆秦艽花冠黄白色,宽筒形或筒状钟形,裂片卵状三角形。分布于新疆北部。
中亚秦艽花冠蓝紫色或深蓝色,长4~5cm,褶有不整齐细齿。蒴果具明显的柄。分布于新疆北部。
天山秦艽花冠浅蓝色,长3~3.5cm,褶明显深2裂。分布于新疆北部。
生药栽培:宜凉爽、湿润的环境,在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于春季播种,按行距26cm开浅沟条播;或以株行距20×33cm开穴点播,每亩用种量0.5kg左右。播后覆薄土,保持土壤湿润。苗高6~10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条播者按株距15~20cm间苗;穴播者每穴留苗1株。定植后注意中耕除草、培土和肥、水管理。
采集:春、秋季采挖根,除去茎叶细根及泥土,秦艽及麻花秦艽晒软,堆置“发汗”,表面呈红黄或灰黄色时,再摊开干燥或直接干燥;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此外,东北、内蒙古、山西等地也产。以甘肃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粗茎秦艽、西藏龙胆主产于四川、云南、西藏。麻花秦艽产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达乌里秦艽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
鉴别
性状:①秦艽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上部直径1.5~4c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中部多具螺旋状扭曲的皱纹及细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显油性,皮部黄白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以粗大、肉厚、色棕黄者为佳。 ②粗茎秦艽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长12~20cm,直径1~3.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向扭转的皱纹,根头部有淡黄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味苦涩。 ③西藏秦艽根略呈扁圆柱形,长6~20cm,直径0.8~2.8cm,多数主根很短即分枝为2~4个支根,或主根内部腐朽而分裂为数个扁圆柱形的支根,支根横切面可见木部均偏向中央,少数根不分裂而呈圆柱形。味苦涩。 ④达乌里秦艽根略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长8~20cm,直径2~9m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已去外皮者表面黄色,根头较细,单一,偶有二分叉,表面有横向纹理,顶端残存茎基及短纤维状叶鞘,主根通常1个或分成数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较弱,味苦涩。
显微 ①秦艽根横切面(上部):皮层细胞切向延长,多颓废或破碎,有些在加工时已被除去。维管束4~5个,常被木栓形成层所围绕,韧皮部宽广,有韧皮束散在,薄壁细胞内含小棒状结晶,长约4μm。木质部略偏向根的中央,呈半月形或扁圆形,有木内韧皮束散在。根中心多呈裂隙状,常被棕色落皮层所充塞。下端细根横切面,木质部位于中央。(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11页.图404,405) 粉末:黄棕色。 1)栓化细胞成片,淡黄棕色或无色。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0~166μm,长至198μm,壁薄,胞腔内含油滴状物,每个细胞不规则地分隔成2~12个小细胞,分隔壁隐约可见。 2)草酸钙针晶较多,散在于薄壁细胞中。微小,有的成束聚集,长约至9(~17)μm。另有少数结晶呈细梭状、颗粒状、杆状或片状。 3)内皮层细胞(根须)无色或淡黄色,完整者表面观类长方形或扁方形,长(纵向)85~542μm,直径(横向)18~153μm,壁薄,每个大细胞有1~9纵隔壁,将细胞分成2~10个栅状小细胞,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分隔为2~5,有的分隔不明显。 4)导管,主为网纹或螺纹导管,直径8~67μm;有的网纹导管分子较短,长约98μm,末端延长成尾状;有的螺纹导管具重螺纹。(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31页.图59) ②麻花秦艽粉末:棕褐色。 1)厚壁网纹细胞几无色、淡黄色或淡棕黄色。梭形、类纺锤形、类三角形、类长方形或长条形,直径20~65μm,长20~240μm,壁厚2~5μm,木化,有的壁厚薄不均匀,网孔长裂缝状,疏密不一,大多纵向排列。 2)草酸钙针晶微小,针状或杆状,长3~7μm。 3)栓化细胞淡黄色或近无色,表面观长梭形、类方形、类圆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8~81μm,长至198μm,壁薄,略弯曲,每个细胞有1~7横隔壁,将细胞分隔成2~8个小细胞。有的细胞有纵隔将细胞分成2个小细胞,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再分隔为2~5。 4)网纹、螺纹网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8~58μm;有的网纹导管分子较短,长约150μm,穿孔位于侧壁,末端延长成尾状。 5)纤维(须根)直径8~27μm,壁厚3~9μm,非木化,表面偶见斜向纹理,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充满棕色物。 6)内皮层细胞(根须)长条形,直径11~20μm,长约至198μm,壁三边增厚,一边薄,厚约至7μm,孔沟较稀疏。(图见同上.135页.图61) ③达乌里秦艽根上部横切面:皮层有特异的厚壁细胞散在,壁上常有球状突起。中央有几个维管束。下端细根横切面中央为木质部,皮层细胞多数颓废或棕色,其内尚可见特异的厚壁细胞残存。(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1版.512页.图408.409) 粉末:黄棕色。 1)厚壁网纹细胞淡黄色、淡绿黄色或淡棕色,类梭形、类纺锤形、类三角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有的一端斜尖,直径20~66μm,长64~216μm,壁螺状或网状增厚,木化,有的螺状增厚壁斜向交错扭结,网孔形状,大小不一。 2)栓化细胞淡黄色或近无色,表面观类梭形或长方形,直径20~63μm,长至180μm,壁薄,每个细胞有1~7横隔壁(无色),将细胞分隔成2~8个小细胞。有的细胞有纵隔壁将细胞分成2个小细胞,小细胞又有横隔壁再分化为2~4。 3)草酸钙针晶微小,针状或杆状,长约至10μm。也有结晶呈微细粒状。 4)网纹、螺纹网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9~55μm,有的导管分子较短,长约104μm。 5)内皮层细长条形,直径11~25μm,长约至315μm,壁三边增厚,厚约至11μm,孔沟外口呈疣状突起,表面观呈细小双圈状。有的内皮层细胞由横壁分隔成2个小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33页.图60)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石油醚(60~90℃)在索氏提取器中回流1.5小时,药渣挥尽石油醚,加入10%氢氧化铵溶液浸润半小时,再用氯仿回流2.5小时,回收氯仿至少量,点于硅胶G板上,用秦艽甲素、乙素为对照,以乙醚-丙酮(3∶1)为展开剂,展距18cm,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秦艽甲素、秦艽乙素显橙红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13页.图412) ②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渍10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I);取乙醇提取液5ml,加氨水1ml放置24小时,供为供试液(Ⅱ);另取样品粉末2g,用10%氢氧化铵2ml,湿润半小时,加氯仿20ml,室温浸渍过夜,回收氯仿至干,残渣用氯仿1ml溶解作为点样液(Ⅲ)。将上述点样液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龙胆碱、秦艽丙素、龙胆苦甙为对照,以(1)氯仿-乙醇(7∶3)或(Ⅱ)氯仿-乙醇(48∶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60页.图107-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秦艽的根含秦艽甲素(龙胆宁碱或龙胆碱,Gentianine)、秦艽乙素(龙胆次碱,Gentianidine)和秦艽丙素,苦味成分龙胆苦甙(Gentiopicrin),还含有挥发油和糖类。西藏秦艽的根含生物碱0.2%,其中有秦艽甲素和欧龙胆碱(Gentialutine)。
附 天山秦艽的花和茎含生物碱0.22%,其中有秦艽甲素、龙胆碱(Gentianine)和龙胆黄碱(Genuoflavine)[1]。大叶龙胆地上部分还有高东方蓼素(Homoorientin)和皂草黄素(Saponaretin)[2]。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64。
[2] CA 1989;111:3667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