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9:28:19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青木香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异名:马兜铃根(《时后方》),土青木香(《唐本草》),云南根(《图经本草》),独行木香(《纲目》),土木香(《本草正》)。
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北马兜铃和大叶马兜铃的根。
原植物:正品青木香为: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A.longa Thunb.)。北马兜铃A contorta Bunge。大叶马兜铃A.kaempferi Willd.(A.shimadai Hayata),又名南木香(云南),香里藤(福建),痢药草(台湾)。在部分地区也作青木香入药。
历史:宋《证类本草》在《唐本草》木香条下注有今按云:“别本注云叶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这里指的是马兜铃科青木香。《图经本草》木香条下“亦有山药而开紫花者”分明又指马兜铃,其所绘海州木香和滁州木香都是指马兜铃科植物。《纲目》在本香条下将木香和马兜铃等分别列出,但未附图。青木香之名作为别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认为是木香的别名,但这个木香乃指菊科植物Inula helenium L.,而马兜铃科的青木香自《唐本草》起,都以土青木香之名记载。
形态:草质藤本;根圆柱形,直径3~15mm,外皮黄褐色;茎柔弱,无毛,暗紫色或绿色,有腐肉味。叶纸质,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cm,基部宽1.5~3.5cm,上部宽1.5~2.5cm。基出脉5~7条,邻近中脉的两侧脉平行向上。略开叉。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脉;花梗长1~1.5cm,开花后期近顶端常稍弯。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基部膨大呈球形,与子房连接处具关节,向上收狭成一长管,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花药卵形;子房圆柱形。蒴果近球形;种子扁平,边缘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234页.图版56)
北马兜铃见“马兜铃”条。
大叶马兜铃见“朱砂莲”条。
生境与分布:马兜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沟边、路旁阴湿处及山坡灌丛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以及山东、河南。
另云南土木香Aristolochia chuii C.Y.Wu,粉质青木香A.transsecta(Chatteriee)C.Y.Wu及青香藤A.calcicolaC.Y.Wu在云南个别地区也作青木香用。
生药采集:10~11月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除去根须、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根圆柱形或稍扁,略弯曲,长3~10cm,直径0.5~1.5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坚脆,折断面形成层环隐约可见,皮部淡黄色,木射线宽广,乳白色,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导管细孔明显。香气特异,味苦。以条粗、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木栓细胞。韧皮部较宽,散有油细胞,内含黄棕色油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薄壁组织发达,射线宽广;木质部有两束自根的中央向外分叉放射状排列,其余木质部束较短,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06页.图302) 粉末:淡黄棕色。 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成椭圆形,直径3.5~17μm,脐点点状,大粒层纹可见;复粒由2~21分粒组成。 ②油细胞存在于薄壁组织间或单个散在,呈类圆形、长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31~83μm,长约至116μm,壁厚约3μm,内含黄色或无色油滴。 ③具缘纹孔导管淡棕色或黄棕色,完整者直径至124μm或更大,较小的直径仅14μm,导管分子长短不~,具缘纹孔大小、疏密不一;另可见具缘纹孔管胞,梭形,直径14~27μm。 ④木纤维长梭形,稍弯曲,末端长尖或较钝,直径20~42μm,壁厚4~7μrn,有单斜纹孔或具缘纹孔。 ⑤木薄壁细胞长方形或长梭形,末端平截、倾斜或渐尖,壁厚薄不匀,有的呈连珠状,单纹孔较大。 ⑥木栓细胞黄棕色,断面观呈类长方形,数列至十数列,壁薄,微木化。(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07页.图47)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热苯除去挥发油后,再用甲醇0.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 1)检查马兜铃酸用7-羟基马兜铃酸和马兜铃酸A为对照,以正丙醇-氨水(7.3)为展开剂,展距16cm,日光下显黄色斑点,荧光灯下呈棕色。 2)检查生物碱用木兰花碱和轮环藤酚碱为对照,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为展开剂,展距16cm,在荧光灯下木兰花碱显亮紫色;用改良碘化铋钾-碘碘化钾(1∶1)试液显色,生物碱斑点显棕红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09页.图303、304) ②取样品粉末5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加等量乙酸乙酯稀释,点于硅胶G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距16cm。 1)检查蒎烯类用α-蒎烯、β-蒎烯为对照,喷5%香草醛硫酸溶液显色。2)检查马兜铃酮用马兜铃酮为对照,喷2,4-二硝基苯肼试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10页.图305、306)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马兜铃酸A、B、C(Aristolochic acid A,B,C)、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ochic lactan)、7-羟基马兜铃酸A、马兜铃酮(Aristolone)、尿囊素(Allantoin)、木兰碱、青木香酸(Debilic acid)、土青木香甲素、土青木香丙素和挥发油[1]。还含马兜铃酸-A-甲酯、马兜铃酸-C-6甲醚、马兜铃酸-D6-甲醚和氧化的Aristolane[2,3]。又报道含7-甲氧基马兜铃酸A、△1(10)-马兜铃烯酮-2(△1(10)Aristolen-2-one)、△1(10)8-马兜铃烯酮-2以及原小檗碱(Protoberberine)和轮环藤灵碱(Cycleanoline)[4]。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32。
[2] 中草药 1985;16(11):2。
[3] CA 1989;111:58074d。
[4]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