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9:25:14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桉叶
名称出处:《生药学》
概况异名:蓝桉叶(《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桃金娘科桉树属植物蓝桉的叶。
原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又名洋草果(云南、广东),灰杨柳(四川、广东)。
历史:原产澳大利亚。中国南部及西南各地有栽培。
形态:大乔木。树皮成片状剥落。叶蓝绿色,常被白粉,幼态叶对生,叶片卵形,基部心形,无柄;成长叶片革质,镰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2cm,两面有腺点,侧脉不很明显,边脉离叶缘1mm;叶柄长1.5~3cm,稍扁平。花单生或2~3朵聚生于叶腋内;无花梗或极短,萼管倒圆锥形,长1crn,宽1.3cm,表面有4条突起棱角和小瘤状突起,被白粉;萼片与花瓣合生成帽状体,稍扁平,中部为圆锥状突起,短于萼管,2层,外层平滑,早落;雄蕊多列,长8~13mm,花丝纤细,花药椭圆形;花柱长7~8mm,粗大,子房与萼管合生。蒴果半球形,有4棱,宽2~2.5cm,果缘平而宽,果瓣不突出。(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3卷.第1分册.50页.图版8)
生境与分布:原产澳大利亚。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有栽培。
生药栽培:蓝桉宜湿润温暖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通常夏、秋采收种子,于次年春季3月下旬播种,不宜久藏。播种时,须将种子与草木灰或细沙混匀,匀撒于苗床上,再覆盖一层薄土。出苗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防止雨水冲击。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用稀薄人畜粪尿追施1次。当年9~10月移苗分栽,按株行距15×24cm栽植,培育1~2年。当苗高0.8~lm时,即出圃造林,按2×2~3m的株行距定植。幼林期间注意培育,适当追施肥料。苗期易患根腐病,可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0.2%~0.3%高锰酸钾液喷洒;注意排除积水。
采集:全年可采,折取老叶,阴干或鲜用。药材产于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
性状:叶镰刀状披针形,长12~30cm,宽2~7cm,先端尖,基部不对称,全缘;上面黄绿色,光滑无毛,羽状网脉,对光透视,有无数透明小腺点,并多数红棕色木栓斑点。革质而厚。叶柄长1~3cm,扁平而扭转。微有香气,味有清凉感而稍苦。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加2倍量无水乙醇稀释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苯-丙酮(12:8∶0.2)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香草醛硫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15页.图216)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叶含挥发油0.42%~2.89%[1],其中主要成分:1,8-桉油精(Cineole)、蒎烯(Pinene)、香橙烯(Aromadendrene)、枯醛(Cuminaldehyde)、松香芹醇(Pinocarveol)、1-乙酰-4-异丙叉环戊烯(1-.Acetyl-4-isopropyli denecydopentene)等[2~5]。又含芸香甙(Rutin)、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6]、L(+)-高丝氨酸(L(+)-Homoserine)[7]、桉树素(Euca lyptin)[8,9]。
[1] 中国经济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61:1398。
[2] CA 1947;41:1812a。
[3] CA 1936;30:118422 [4] CA 1918;12:8466 [5] CA 1948;42:8783a。
[6] CA 1966;64:16277f。
[7] CA 1954;48:1082f。
[8] CA 1966;64:14160e。
[9] CA 1967;66:9488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