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大血藤

更新时间:2023-02-02 19:20:11作者:百科

大血藤

概况

异名:血藤(《本草图经》),红皮藤、大活血(《植物名实图考》),活血藤(《中药志》),山血藤(广东),花血藤(湖南、贵州),红藤、赤沙藤(浙江)。

基源:为木通科大血藤属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大血藤属1种1变种,产于中国。

原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v.)Rehd.(Holboellia cuneata Oliv.)

历史:本品以血藤之名载于《本草图经》。大血藤一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云:“蔓生,紫茎,一枝三叶……市医常用之。”按图说记载均是本种无疑。

形态:落叶木质藤本,长达10m。茎圆柱形,褐色扭曲,有条纹,折断时有红色液汁渗出。三出复叶互生,无托叶,有长柄;中间小叶较小,菱状卵形或椭圆形,长7~12cm。宽3~7cm,两侧小叶较大,斜卵形,顶端尖,基部两侧不对称,全缘。花雌雄异株,花序总状,长达12cm,生于上年生叶腋基部,下垂;萼片和花瓣均为6,黄色;雄花有雄蕊6,心皮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胚珠1。浆果卵形,肉质,有梗,多数着生于一球形的花托上。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53页.图1506)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或山沟疏林中,常攀援于其它植物上。分布于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东南部。

生药

栽培:适于温暖湿润气候和荫蔽环境,耐旱;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坡地栽培为宜。于冬季落叶后压条繁殖。将母株上较长的茎藤分枝,分别绕成直径约33cm的小圈,然后在株旁开穴,把圈斜放于穴里,覆土压实,使半圈埋于穴内,半圈露于地面,待压条生根、发芽长出新茎藤后,于次年冬季移栽定植,行株距各1~1.2m开穴,深以能将新株栽入2/3为宜。栽后,每年需适当的培育管理,追施堆肥。

采集:8~9月采收,晒干,除去叶片,切段。药材主产于江西、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茎圆柱形,略弯曲,长30~60cm,直径1~3cm;表面灰棕色或棕色,粗糙,有浅纵沟及明显的横裂纹及疣状突起,栓皮有时呈片状剥落而露出暗棕色或红棕色内皮,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及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质硬,折断面裂片状,平整的横断面皮部现红棕色环状,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被红棕色射线隔开,呈放射状花纹,有多数细孔(导管)。气微,味微涩。以条匀、粗如拇指者为佳。

显微 藤茎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细胞,含棕红色物。皮层石细胞常数个成群,有的含草酸钙方晶。韧皮部分泌细胞常切向排列,与筛管群相间隔;有少数石细胞群散在。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在,类圆形,直径约至400μm,周围有木纤维。射线宽广,外侧石细胞较多,有的含数个草酸钙方晶。髓部可见石细胞群。本品薄壁细胞含棕色或棕红色物。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也有切成薄片或斜片。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有毛柳甙(Salidroside)、鹅掌楸木脂素双糖甙(Liriodendrin)、β-谷甾醇[1]、硬脂酸、大黄素(Emodm)、大黄素6甲醚(Physcion)、胡萝卜甙、香荚蓝酸(Vani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ric acid)、大黄酚(Chrysophanol)和对-香豆酸-对-羟基苯乙醇(p-Hydroxyphenylethanol pcoumarate)[2]。另报道含(+)-二氢愈创木脂酸((+)-dihydroguaiaretic acid)[3]。又含有儿茶素、大血藤素(Rosamultin)及异大血藤素(Kajiichigoside F1)[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4;15(7):9 。
[2]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8;15(1):68 。
[3] 药学学报 1986;21(1):68 。
[4] Planta Med 1991;57(5):475。

本文标签:大血藤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马蹄草
下一篇:露兜簕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