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海金沙

更新时间:2023-02-02 19:11:57作者:百科

海金沙

概况

异名:斑鸠窝(《草木便方》),左转藤(《天宝本草》),须须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松筋草(《广西中药志》),海金砂(福州军区后勤卫生部《中草药手册》),左转藤灰(《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海金沙科海金沙属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海金沙属全世界约45种;中国有10种,其中5种供药用。

原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Ophioglossum japonicum Thunb.),又名罗网藤(《广州植物志》),铁丝草(江西),蔓蔓藤(福建)。

历史:本种始载于宋《图经本草》、《纲目》亦收载,云:“生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叶背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按上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长1~4.5m。根状茎细而横走,近黑褐色。茎细弱,具白色微毛。叶多数,纸质,二型,生于茎上的短枝两侧,茎顶有被毛茸的休眠芽。营养叶二回羽状,尖三角形,小羽片边缘有浅钝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10~20cm,羽片边缘呈深撕裂状,下面边缘生流苏状黑褐色孢子囊穗。穗长2~5mm;孢子表面具有疣。孢子期5~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28页.图255)

生境与分布: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日本、印度、尼泊尔、锡金、斯里兰卡、菲律宾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药材主产于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孢子为棕黄色细粉,质轻,滑润,撒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燃烧时发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显徽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97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瘤直径2.5~4.5μm,有的周壁开裂或脱落,外壁光滑,内外两层明显,外层厚约4μm,内层较薄;具三裂缝,裂缝长几达孢子赤道线,末端向两侧分叉,形成弓形脊,边缘唇状加厚。(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1版.385页.图186)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孢子中含有:赤霉素A73甲酯(Gibberillin A73 methyl ester)[1]、海金沙素(Lygodin)[2]。此外,含有多种高级脂肪酸和脂肪烃,脂肪烃中以十八烷和二十烷含量最高[3]。还含有植物色素和氨基酸类成分[4,5]以及对香豆酸[6]

参考文献

[1] Tetrahedron Lett 1988;29(32):3959。
[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71;271:696。
[3] Phytochemistry 1976;15(6):965。
[4] Plant Cell Physiol 1982;23(7):1305。
[5] Isr J Bot 1981;30(1):11。
[6] 安徽医学 1987;8(1):34。

本文标签:海金沙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郁李
下一篇:珠儿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