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红豆蔻

更新时间:2023-02-02 19:06:29作者:百科

红豆蔻

概况

异名:红蔻(《本草述钩元》),大高良姜(《广州植物志》),良姜子(《广西中药志》),廉姜(广东、广西)。

基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红豆蔻的果实。山姜属全世界共250种;中国约有46种,2变种。

原植物:红豆蔻Alpima galanga(L.)Willd.。

历史:红豆蔻之名始载于《药性本草》,但古代多认为红豆蔻即高良姜,如李珣《开宝本草》谓“红豆蔻生南海诸谷,高良姜子也,其苗如芦,其花如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微带红色,嫩者入盐,累累作朵不散落。”李时珍亦认为红豆蔻为高良姜的种子,故在《纲目》中将红豆蔻并入高良姜下,并谓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它。现在商品正品应为红豆蔻的果实。

形态:植株高达2m;根状茎块状,稍有香气。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25~35cm,宽6~10cm,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或于叶背被长柔毛,干时边缘褐色;叶柄短,长约6mm;叶舌近圆形,长约5mm。圆锥花序密生多花,长20~30cm;花序轴被毛,分枝多而短,长2~4cm,每一分枝上有花3~6朵;苞片与小苞片均迟落,小苞片披针形,长5~8mm;花绿白色,有异味;萼筒状,长6~10mm,果实宿存,花冠管长6~10mm,裂片长圆形,长1.6~1.8cm;侧生退化雄蕊细齿状至线形,紫色,长2~10mm;唇瓣倒卵状匙形,长达2cm,白色而有红线条.深2裂;花丝长约1cm,花药长约7mm。果长圆形,长1~1.5cm,宽约7mm,中部稍收缩,熟时棕色或枣红色,平滑或稍有皱缩,质薄,不开裂,手捻易破碎,内有种子3~6颗。花期5~8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2分册.73页.图版2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300m山野沟谷阴湿林下或灌丛和草丛中。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亚洲热带地区广布。

生药

采集: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鉴别

性状:果实椭圆形,中间稍收缩,长8~15mm,直径7~10mm;表面红棕色或淡棕色,光滑或有皱纹,顶端有淡黄色残留花被,长2~5mm,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内面淡黄色,子房3室,中轴胎痤,每室有种子2枚,种子块往往与果皮脱离。种子呈四面体,背面稍隆起,长宽约4~5mm;表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浅棕色膜状假种皮;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以粒大、饱满、不破碎、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细胞4~7列,圆形或切向延长。种皮的外层为1~5列非木化厚壁纤维,呈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3~45μm,其下为1列扁平的黄棕色或深棕色色素细胞;油细胞1列,方形或长方形,直径16~54μm;色素层细胞3~5列,含红棕色物;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长约65μm,宽约30μm,黄棕色或红棕色,内壁及靠内方的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团,偶见草酸钙小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理化:取样品粉适量,加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以樟脑、芳樟醇、1.8-桉油素为对照。展距17cm,用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斑点大多显蓝黑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66)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果实的挥发油中含21种成分,其中有:α-蒎烯、β-蒎烯、1,8-桉油精、芳樟醇、柏木脑、丁香油酚、乙酰丁香酚、苯乙醇[1.2]。果实尚含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酯(1’-Acetoxy-charicol acetate)和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酯(1’-Acteoxy eugenol acetate)[2]。种子含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酯、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酯、石竹烯氧化物、石竹醇Ⅰ,Ⅱ、正十五烷和正7十七碳烯[3]。种子尚含二萜化合物:Galanal A,B、Galanolactone Ⅲ、(E)-8β-(17),12-Iabddiene-15,16-dial和(E)-8β-(17)-epoxylabd-12-ene15,16-dial[4,5]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2:13(7):43。
[2] 中药通报 1988;13(6):34。
[3] 中药材 1987;13(3):49。
[4] CA 1988;109: 89739n。
[5] CA 1989;110:p219069ch。

本文标签:红豆蔻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粉团花根
下一篇:苦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