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8:58:35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牡荆子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小荆实(《本经》),牡荆实(《本草经集注》),荆条果(《药材学》)。
基源: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牡荆的干燥果实。牡荆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有14种,7变种,3变型。
原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var.cdnnabifolia(Sieb.et Zucc.)Hand.-Mazz.(V.cannabifolia Sieb.et Zucc.;V.negundo L.f.intermedia Péi),又名蚊香草(《福建药物志》),布荆草、埔姜(福建),蚊子柴、山荆木(广西),荆条棵(江苏),五指柑(广东)。
历史:牡荆始载于《别录》,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纲目》载:“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按上记述应为本种。但考古代本草对该种的记载,常将其与蔓荆混淆,对此李时珍曾指出过二者的区别,但《植物名实图考》中仍误认牡荆为蔓荆
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高2~5m,多分枝,植株具芳香味,小枝四棱形,被柔毛。叶对生;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或3枚,总叶柄长3~6cm,密被黄色柔毛;小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5~10cm,宽2~3cm,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齿,顶端长尖,两面均具细小油点,沿叶脉有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长15~30cm密被粉状细毛,具线形小苞片,着生于花梗基部;花萼钟状,上端5裂;花冠淡紫色,长约6mm,外面密被细毛,二唇形,上唇2裂,中间1裂片大,下唇3裂;雄蕊4.2枚稍长,伸出于花冠管外;子房球形,柱头2裂。浆果黑色,有宿萼半包。花期6~7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95页.图514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边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东(除台湾)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牡荆的适应性强,且有强的自生繁殖力。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壤土均可种植。用种子直播,分根,分株,扦插等方法均能繁殖。通常采用分株繁殖,于晚秋或早春,挖取自生的根蘖苗,进行穴栽造林利用牡荆丛生灌木的习性,作护坡,护岸植物栽种 栽后稍加培育管理,2~3年即成茂密群丛。
采集:8~9月当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灰屑杂质量药材产于江苏、广西、浙江、湖南等地。
鉴别
性状:果实类球形,上端略大而平圆,有花柱脱落的凹痕,下端稍尖,长约3mm,直径约2mm,宿萼灰褐色,密被灰白色或棕黄色细绒毛,包被整个果实的2/3或更多,萼筒顶端5齿裂,外面有5~10条明显的脉纹。果实表面棕褐色,坚硬不易破碎,断面果皮较厚,棕黄色,4室,每室有种子1枚或不育。气香,味苦涩,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1g,用石油醚提取,提取液浓缩至0.5ml,点于硅胶G-0.3%CMC-Na板上,以牡荆内酯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3:2)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2%香草醛硫酸液。牡荆内酯显红色,很快变为蓝色,最终成为稳定的浅红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92页.图376)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种子油中含亚麻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其中亚麻油酸是其主要脂肪酸[1]。精油主要由α-蒎烯、莰烯、桉油精、β-丁香烯、β-金合欢烯等多种成分组成,其中β-丁香烯含量最高,为39.55%[2]。种子中还含有一些新木脂素(Neolignans)类成分[3]。
附 叶含4,4′-二甲氧基-反式-茋类化合物和一些黄酮类化合物[4],两种新六色花青素化合物(Leucoanthocyanidins)及其甙[5]。还含木樨草素、香草酸、对羟基桂皮酸[6],及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7]。
根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乙酰酯、豆甾醇、三十一烷[8]、乙酰齐墩果酸[9]、丁香酸、对羟基桂皮酸、阿魏酸、香草酸[10]及环烯醚萜化合物6′-P-Hydroxybenzoylmussaenosidic acid[11]。
[1] 中草药 1986;17(10):473。
[2] 林产化学与下业 1989;9(1):42。
[3] CA 1987;106:78908d。
[4] Indian J Chem Sect B 1988;27B(6):597。
[5] Indian J Chem Sect B 1978;16B(7):615。
[6] Indian J Pharm 1977;39(2):41。
[7] CA 1979;90:51414d。
[8] J Indian Chem Soc 1981;58(1):97。
[9] Phytochemistry 1983;22(2):597。
[10] CA 1983;99:172878c。
[11] Phytochemistry 1983;22(4):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