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矾

更新时间:2023-02-02 18:53:17作者:百科

白矾

概况

异名:明矾(《纲目》)。

基源:白矾为天然出产的硫酸盐类明矾石族矿物。

原矿物:白矾正品一般指明矾石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白矾结晶。白矾Alurnen主含硫酸铝钾(KAI(So4)2·12H2O)。

历史:白矾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李时珍谓:“矾者,燔也,燔石而成。,,说明烧石制成的,才算是矾。陶弘景云∶“今出益州(今四川省境内)北部西川,从河西(今指黄河以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炼成纯白名白矾。”马齿矾与矿物明矾石相同。苏恭曰:“矾石有五种,白矾多入药用。”苏颂谓:“矾石初生皆石也,采得烧碎煎炼,乃成矾也。……今白矾出晋州(今山西临汾县一带)、慈州(今山西吉县)、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入药及染人所用甚多。”李时珍云:“白矾,方土谓之白君,出晋地(今山西临汾市)者上,……光明者为明矾。”综合以上各家本草所述,未经加工提炼者为矾石,经过加工色洁白供药用者为白矾,如透明度好者又称明矾。古今完全一致。古代主产地为山西、安徽。该两省至今仍产白矾,《中国药典》历版均有收载。山西曾以煤碱石与硫酸钾为原料,制造白矾。煅制的白矾,一般称为枯矾。近代有人对其宏量和微量成分进行分析研究。

形态:白矾为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其中偶见八面体、立方体单晶,多为柱状,粒状。无色、白色或稍带淡黄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2~2.5。性脆,易砸碎,断面不平坦。密度1.757g/cm3

产地 主产于河北、山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北。

生药

采集: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发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药材主产于安徽无为、庐江,浙江平阳,福建福鼎。

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结晶体,大小不一,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解离平行不完全。质硬而脆,易砸碎,贝壳状断口,硬度3.5~4,比重2.6~2.8。气微,味微甜而涩。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乙醇。水溶液显铝盐、钾盐与硫酸盐的各种反应。作火焰试验现紫色火焰。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白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时捣碎。 ②枯矾 取净白矾敲成小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断续煅至膨胀松脆,完全干燥,停火,取出放凉,碾成细粉。

化学性质

主含硫酸铝钾(KA1(SO4)2·12H2O)

余项参见“生药”鉴别项。

药理

明矾水有强烈凝固蛋白的作用,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低浓度有收敛、消炎、防腐作用,高浓度可引起组织溃烂。一般均外用,可以止汗、硬化皮肤(特别是足部);尚可用于白带过多、溃疡(浓度为1%~5%),如用于结合膜则需作成白蛋白结合剂,用明矾棒或粉剂直接放于出血点,可以止血,鼻衄时亦可用棉球浸饱和的明矾水塞于鼻孔,内服能刺激胃粘膜,可致反射性呕吐,在肠内不吸收,低浓度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而止泻,高浓度则可腐蚀肠粘膜,大剂量服后,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中毒后可用牛奶洗胃,虚脱者对症治疗[1]。此外10%明矾液在试管内(培养液与药液:比为1∶1)有杀阴道滴虫作用[2],在体外试验中,0.05g/ml以上对多种致病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3]

参考文献

[1]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B.Lippincott company,11947:50。
[2] 河南医学院学报1960;(7):23。
[3] 中华医学杂志1964;50(18):524。

本文标签:白矾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桑黄
下一篇:药用鼠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