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8:47:30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火麻仁
名称出处:《日用本草》
概况异名:麻子(《本经》),大麻子(《本草经集注》),白麻子(《千金·食治》),火麻(《日用本草》),山丝苗(《救荒本草》),黄麻(《纲目》)。
基源: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大麻属全世界仅有1种,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种植。
原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又名麻(《诗经》),汉麻(《事物纪原》)。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称麻子,列为上品。《本草拾遗》云:“麻子:早春种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子,入药佳。”《图经本草》谓:“麻子处处有之,绩其皮以为布者。农家择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谓之雌麻,种之则结子繁。他子则不然也。”《纲目》载:“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黄麻。处处种之,剥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为枲,雌者为苴。大科如油麻。叶狭而长,如益母草叶,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剥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棱,轻虚可为烛心。”《齐民要术》云:“麻子放勃时,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则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捣治为烛。即此也。”《纲目》又在曼陀罗花条下载:“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其中所指的火麻子花,也即是大麻的花。历代本草所述与今品基本相符。
形态:一年生粗壮草本,高1~3m。茎直立,有纵沟,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叶互生或下部的对生;叶柄长4~14cm,被短柔毛;叶掌状全裂,裂片3~11,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糙毛,下面浅绿色,密被灰白色毡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排成长而疏散的圆锥花序,花黄绿色,有糙毛,花被片5,卵形,雄蕊5,花丝短,花药纵裂;雌花序短,生于叶腋,绿色,每朵花外具一卵形苞片,花被退化,膜质,与子房紧贴,花柱2。瘦果扁卵形,灰褐色,有细网状纹,生于黄褐色宿存苞片内。花期4~6月,果期6~7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197页.图208)
生境与分布:原产亚洲西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栽培:适应性较强,但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穴播,深2~3cm,播后覆土保湿,每亩用种量1kg。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分次间苗或补苗,每穴留苗2~3株。大麻是雌雄异株,在花序形成时,需拔除多数雄株,以利雌株生长。生长期间追肥2~3次,干旱时需浇水。主要病害有霜霉病和菌核病,需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再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灌穴。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药材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
鉴别
性状:果实扁卵形,长4~5mm,直径3~4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微有光泽,有浅色网状纹理,两侧边有棱线,顶端略尖,基部钝圆,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有种子1枚。种子类圆形,种皮薄,暗绿色,常粘于内果皮上,不易分离,胚乳菲薄,灰白色,子叶2片,肥厚,富油质。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者为佳。
显微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石细胞。中果皮为2~3列薄壁细胞,并有一断续的色素层,内侧为一列草酸钙结晶。内果皮主由1列栅状石细胞组成。(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70)粉末:深棕色,油性,气微,味淡。 ①外果皮石细胞成片,表面观呈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有的分枝呈星状,相互嵌列,直径15~55μm。长约至91μm、壁厚4~10μm层纹清晰,纹孔细密,胞腔有含黄棕色物。断面观呈长方形,切向延长,细胞界限不分明,径向6~40μm。 ②内果皮石细胞成片,淡黄色或黄棕色,断面观呈栅状,排列紧密,长72~216μm,宽约至50μm,胞间层不规则弯曲,径向壁甚厚,近内壁渐薄,解离后可见具多数锥形突起或短分枝;顶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胞间层细波状弯曲,垂周壁甚厚,孔沟较细密,底面观垂周壁甚厚,孔沟较细密,底面观垂周壁甚厚,深波状弯曲,胞腔较大。 ③网状果皮细胞黄棕色,极细小,直径7~11μm,波状弯曲。 ④草酸钙簇晶存在于皱缩的果皮薄壁细胞中,直径5~15μm。另可见种皮表皮细胞、子叶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7)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氯仿10ml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H-1%CMC板上,以苯-乙酸乙脂(8:2)为展开剂。以亚油酸为对照。展开后,喷以1%α-亚硝基-β-萘酚浓硫酸试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0)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火麻仁和炒火麻仁。 ①火麻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②炒火麻仁 取净火麻仁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逸出,表面现微黄色,取出放凉。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化学性质大麻含具有镇静作用的雷琐酸(β-Resorcylic acid)[1]。
叶中含大麻酚(Cannabinol)、大麻二酚(Cannabi-diol)、大麻树脂(Cannabin)、大麻环萜酚(Cannabichro-mene)、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以及大麻环萜酚酸、四氢大麻酸(Tetrahydrocannabinoic acid)、大麻戊烯(Canniprene)、大麻螺烷酚(Cannabispiranol)[2,3]、4’,5-二羟基3甲氧基二氢芪(4’5-Dihydroxy-3-methoxy-dihydrostilbene)、3’5-二羟基-3,4’-二甲氧基二氢芪、大麻螺酮(Cannabispirone)、大麻螺二烯酮(Cannabispiradienone)、大麻螺烯酮(Cannabispirenone)A,B、β-大麻螺烷酚(β-Cannabispiranol)、α-大麻螺烷酚、大麻菲-1(Canithrene-1)、大麻菲-2、大麻黄酮-2(Canniflavanone-2)、大麻黄酮-1(Canniflavone-1)[4]、大麻碱(Cannabisativine)[3]。
种子中含四氢大麻酚、△9-四氢大麻酸、大麻酚、大麻酚[6]、胆碱、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蕈毒碱(Muscarine)[7],种子含脂肪酸、植酸钙镁、蛋白质含量为28.2%,并含有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等十八种氨基酸[8]。
雌花花穗中含多量树脂,其中有大麻酚、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等麻醉性物质[9]。
附 文献报道未注明药用部分还含有大麻埃尔素(Cannabielsoin)及其酸[9],大麻四醇(Cannabitetrol)[10]及大麻黄酮素(Cannfiavin)A、B[11]。
[1] BA;1960:35:22313。
[2] 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7。
[3] CA 1985:102:21155u。
[4]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1982;(7):1455。
[5] Tetrahedron Lett 1975;33:2815。
[6] CA 1986;104:201693t。
[7]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422。
[8] 营养学报 1985;7(2):151。
[9] Planta Med1983;48(1);17。
[10] CA 1984;101:207588x。
[11] CA 1986;105:7590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