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马刀

更新时间:2023-02-02 18:44:47作者:百科

马刀

概况

异名:(《周礼》),蜌(《尔雅》),单姥(《李当之药录》),齐蛤(《吴普本草》),马哈(《别录》),岸(《本草衍义》),竹蛏(《医林纂要》)。

基源:为蚌科动物巨首楔蚌或圆头楔蚌等的贝壳。

原动物:巨首楔蚌Cuneopsis capitata(Heude)。圆头楔蚌Cuneopsis heudei(Heude)

历史:本品首载于《本经》。《别录》称马哈。《本草衍义》名哈岸。《纲目》云:“马刀似蚌而小,形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薄厚斜正,虽有不同,但性味功用,大抵则一。”又曰:“消水瘿、气瘿、痰饮。”现代用为消瘿、止带药,资源比较丰富。

形态:巨首楔蚌为楔蚌中较大的一种,一般壳长约70mm,壳高约35mm,壳宽25mm。壳质厚而坚硬。贝壳前部极膨大,向后高度和宽度急剧缩小,因此,外形呈长三角楔状。前端圆,很短,背缘向下呈斜截状,腹缘圆,向后微弯,后背缘和后腹缘相连成一锐角。贝壳前部之膨大处的后方有一凹陷,约位于壳中。壳顶位于背缘前端,高而膨大,常呈破蚀状态。壳表面棕褐色,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壳内面珍珠层银白色。壳顶窝很深,压扁。前闭壳肌痕圆形,深而光滑;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大而浅。绞合部发达,左壳具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前拟主齿呈片状,后拟主齿呈三角锥状,顶部有细的裂纹。2枚侧齿细长面平行;右壳只有1枚三角锥形的前拟主齿和1枚侧齿,其后拟主齿则只留有痕迹。

生境与分布:多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湖泊或河流中,尤喜在急流水域中生活。多以微小生物和植物碎屑为食料。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及湖南。

圆头楔蚌与巨首楔蚌的区别为贝壳中等大小,壳长80mm,壳高33mm,壳宽25mm。壳质厚而坚固,两侧不等称,前部宽而圆,从壳顶向后宽度与高度均逐渐削弱,至后部窄尖,外形呈楔形。壳长为壳高的2倍。壳顶部肥大,高出背缘之上,并稍倾向前方,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位于距前端壳长1/7处。壳前部膨胀,前缘钝圆,后部膨胀度较小,背缘呈截状,腹缘稍弯,伸长连成锐角。壳顶常被腐蚀,具有3~4条粗肋,壳面具有同心圆的较细致的生长线,在壳后端弯向背缘。壳面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无光泽。韧带粗而短。前闭壳肌痕圆而深,粗糙,伸足肌痕明显,前缩足肌痕与闭壳肌痕相接,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浅而光滑。外套痕明显。绞合部发达,左壳有2枚拟主齿,前拟主齿较小而压扁,后拟主齿高起,呈三角锥形,上部具有刻裂,及2个细长片状平行的侧齿;右壳具有1个粗大的裂状拟主齿和1个薄片的侧齿。壳顶窝很深压扁,珍珠层呈乳白色,后部珍珠层薄,有光泽。

生活于泥沙底或泥底的河流及湖泊内,一般在水流急的污泥底的环境中产量较大,栖息于水深1~2m处。亦以微小生物及植物碎屑为饵料。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及湖南。此外,矛形楔蚌Cuneopsis celtiformis(Heude)、微红楔蚌Cuneopsis rufesens(Heude)、鱼尾楔蚌Cuneopsis pisciculus(Heude)的贝壳均可作为马刀药用。

备注 过去一些书籍将马刀的原动物定名为长竹蛏Solen gouldii conrad,经考证有误。

生药

全年均可捕捉。采集后洗净,去肉,晒干。

药性

性味:咸,凉。 《本经》:“辛,微寒。”

功效:散结消痰,通淋。

主治:水瘿,气瘿,痰饮,淋病,妇人赤白带下。 ①《本经》:“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 ②《别录》:“除五脏间热,肌中鼠鼷,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 ③《纲目》:“消水瘿,气瘿,痰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适量。

参考文章

  • 伽马刀治疗垂体瘤较传统常规X线放疗有何优势?内科
  • 李时珍认为马刀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 圣马刀翅蜂鸟的简介、起源、生性、地理分布、外形特征、保护现状鸟类知识
  • 马刀侠瘿中医中药
  • 伽马刀治疗会影响视力吗?内科
本文标签:马刀  药性  
上一篇:黄鸡脚
下一篇:华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