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3-02-02 18:07:54作者:百科

蚶

概况

异名:魁陆(《尔雅》),魁蛤、复累、瓦屋子(《说文》),蚶子(《岭表录异》),伏老(《本草图经》),血蚶、毛蛤(《山东中药》)。

基源:为蚶科蚶属动物毛蚶、魁蚶、泥蚶等蚶子,药用其肉。

原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魁蚶Arca inflata Reeve泥蚶Arca granosa L.

历史:本品始载于《别录》。李时珍曰:“按郭璞注《尔雅》云:魁陆即今之蚶也。状如小蛤而圆厚。《临海异物志》云:蚶之大者径四寸。背上沟纹似瓦屋之垄,肉味极佳。”陈藏器曰:“蚶生海中。壳如瓦屋。”综上,按其形态、习性,与当今之蚶相吻。

形态:毛蚶贝壳膨胀,呈长卵圆形,两壳不等,右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有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表面放射肋凸出较密,共约35条左右。肋上显出方形的小结节,此种结节在左壳上尤为明显。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壳缘具有与表面放射肋相应的或深或浅的小沟。(图见《中国动物药》.38页.图42)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浅海的泥沙质的海底,稍有淡水流入的地方。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魁蚶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相等。背部两侧略呈纯角,腹缘圆。放射肋宽,平滑,其放射肋纹42~48条,无明显的结节,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表皮。(图见《中国动物药》.39页.图43) 生于浅海10m深的软混质海底。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

泥蚶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壳顶凸突,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表面放射肋发达,18~21条,肋上有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壳表面白色,被褐色薄皮。生长轮脉在腹缘明显,略呈鳞片状层。壳内面灰白色,边缘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图见《中国动物药》.39页.图44) 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并常发现于有淡水流入处。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生药

采集:秋,冬至次春捕捞,洗净,置沸水中略煮去壳取肉。

魁蚶肉含水分82.04%,粗蛋白质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每100g含维生素A元400国际单位,B200μg,B2200μg,C10mg,尼克酸2.5mg。

附贝壳含碳酸钙、有机质以及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氯化物[2]和磷酸钙、糖原[3]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09。
[2]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84。
[3]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2。

本文标签:  药性  临床应用  
上一篇:柿根
下一篇:奶浆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