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荭草

更新时间:2023-02-02 17:41:25作者:百科

荭草

概况

异名:游龙(《诗经》),茏古(《尔雅》),红草(《尔雅》郭璞注),鸿、石龙(《别录》),龙豉(《唐本草》),水荭、大蓼(《本草拾遗》),红蓼(《汉英韵府》),大毛蓼(《植物学大辞典》),东方蓼(《中国药用植物志》),水蓬稞(《东北药用植物志》),九节龙、大接骨、果麻、追风草(《湖南药物志》),八字蓼、捣花、辣蓼、丹药头(《闽东本草》),家蓼(《新疆中草药手册》),山红花(河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原植物: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 L.

历史:荭草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云:“如马蓼而大,生水傍,”宋《图经本草》载:“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纲目》载:“其茎粗如拇指.有毛,其叶大如商陆形,浅红成穗,深秋子成,扁如酸枣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植物名实图考》中载:“荭草,《别录》列为中品,《尔雅》谓,荭,龙古。陆矶《诗疏》,游龙一名马蓼,高丈余。《图经本草》谓即水荭也。今北方亦呼为水荭,音讹为蓬。”《救荒本草》载:“嫩叶可煠食,陈藏器以为即《别录》有名未用之天蓼。”所云皆为本种。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3m,茎直立,中空,有节,多分枝,遍体密被粗长毛,叶大,互生,广卵形或卵形,长10~20cm,宽6~12cm,先端渐尖,基部深圆或稍为心形,全缘呈浅波状,叶柄长;托鞘膜质,被毛,顶端常扩大而成一广展或外反的小片。圆锥花序顶生,长2~8cm,稍下垂,被柔毛;苞片鞘状,外面有长毛,内面无毛,广卵形;花白色或粉红色,花被5裂,椭圆形,无毛,雄蕊7~8,稍伸出花外;子房椭圆形扁平状,花柱2裂。瘦果扁平,略呈圆形,两面中部微凹,褐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苞被中。花期4~6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617页.3349条图)

生境与分布:多生长在路边和水边湿地。分布几遍全中国。日本,印度经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环境,适应性较强,一般土壤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于3~4月春播。多用穴播,行株距各为50cm,穴深2~3cm,播后覆土或盖上草木灰。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分次间苗、补苗,每穴定苗2~3株,并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肥2次。旱季注意浇水。

采集:晚秋霜后,连根挖取,洗净,根、茎切成小段,晒干;叶置通风处阴干。

化学性质

含硝酸钾和β-谷甾醇[1],从果实中得槲皮素和花旗松素(Taxifolin)[2],从根得到两新的甾皂甙Polysceptoside(1)和Spiroakyroside(2)[3]。其它成分参见“水红花子”条。

参考文献

[1] CA 1969;70:548161 [2] 中草药 1990;21(8):343。
[3] Phytochemistry 1991;30(10):3405。

本文标签:荭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绣球防风
下一篇:吉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