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2:18:52作者:百科知识库
吡喹酮的药理
1.药效学本药为广谱抗蠕虫药,其作用机制主要为:(1)使虫体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而产生痉挛性麻痹。血吸虫接触低浓度吡喹酮后仅20秒钟虫体张力即增高,血药浓度达1mg/L以上时,虫体立即强烈挛缩。虫体肌肉收缩可能与吡喹酮增加虫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钙离子丧失有关。(2)损害虫体皮层,激发宿主免疫功能:吡喹酮对虫体皮层有迅速而明显的损伤作用,引起合胞体外皮肿胀,出现空泡,形成大疱,突出体表,最终表皮糜烂溃破,分泌体几乎全部消失,环肌与纵肌亦先后迅速溶解。在宿主体内,服药后15分钟即可见虫体外皮空泡变性。皮层破坏后,影响虫体吸收与排泄功能,更重要的是其体表抗原暴露,从而易遭受宿主的免疫攻击,大量嗜酸粒细胞附着皮损处并侵入,促使虫体死亡。(3)本药能使虫体表膜去极化,皮层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致使葡萄糖的摄取受抑制,内源性糖原耗竭。还可抑制虫体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
本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点为:剂量小(约为现用一般药物剂量的1/10)、疗程短(1-2日)、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近期疗效。血吸虫病患者经本药治疗后半年粪检虫卵转阴率为97.7%-99.4%。
本药对治疗下述寄生虫病有很好的疗效,吸虫有:寄生在血管内的日本、埃及和曼氏血吸虫,寄生肝胆管内的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和肝片吸虫,寄生在肺部的肺吸虫,寄生在小肠内的姜片虫,日本裂隙吸虫等。绦虫有: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囊虫幼虫和裂头蚴等。
2.药动学本药口服后约80%迅速吸收。1小时左右达血药浓度峰值,口服10-15mg/kg后血药浓度峰值约为1mg/L。本药主要分布于肝脏,其次为肾脏、肺、胰腺、肾上腺、脑垂体、唾液腺等,很少通过胎盘,无器官特异性蓄积现象。药物进入肝脏后很快代谢,主要形成羟基代谢物,极少量以原形进入体循环。门静脉血药浓度可较周围静脉血药浓度高10倍以上,脑脊液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15%-20%。哺乳患者服药后,其乳汁中药物浓度相当于血清中的25%。本药的半衰期为0.8-1.5小时,其代谢物的半衰期为4-5小时。主要经肾脏以代谢物形式排出,72%于24小时内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