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百祥丸

更新时间:2023-02-09 22:32:04作者:百科知识库

百祥丸

百祥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1味。

百祥丸的基本资料

百祥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别名南阳丸。

处方红芽大戟不拘多少(阴干)。

制法浆水煮极软,去骨晒干,复纳汁中煮,汁尽倍干为末,水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痘疮初发用之,可预防毒气上迫咽喉。主痘疮倒压黑陷,寒颤噤牙戛齿,身黄紫肿,热毒便秘里实。

用法用量每服10-20丸(研),赤脂麻汤送下,不拘时候。

注意不发寒者,不黑者,慎勿下。

百祥丸古籍论述

百祥丸《小儿药证直诀》

(一名南阳丸)治疮疹倒压黑陷。用红芽大戟,不以多少,阴干,浆水软去骨,日中曝干,复内汁中煮,汁尽焙干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汤下,吐利止,无时。

百祥丸《冯氏锦囊秘录》

治痘黑陷甚者。红芽大戟,用浆水煮极软,去骨,晒干,复纳入汁,汁尽焙干,为末,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芝麻汤下。

百祥丸相关中药材

1、大戟

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⑥《医学启源》:“泻肺。”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百五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