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21:41:50作者:百科知识库
肛康穆库利片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名称肛康穆库利片
拼音gang kang mu ku li pian
成份诃子肉、余甘子、珊瑚、毛诃子肉、琥珀、珍珠母、西青果、穆库没药。
性状清除异常黑胆质,消肿,止痛,止血。用于治疗痔疮,肛裂,便血。
功能主治清除异常黑胆质,消肿,止痛,止血。用于治疗痔疮。
规格每片重0、5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次。
禁忌孕妇及三岁以下儿童禁用。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食物。2、咳、喘、痰多者不宜服用,其表现为咳嗽严重伴哮喘,浓痰不易咳出。3、服用一周症状无改善者,应去医院就诊。4、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5、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维药分册
别名真珠母,明珠母,珠牡,珠母,真珠母。
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珠珠贝或蚌科动物几种河蚌贝壳的珍珠层。全年均可收集。将贝壳用碱水煮过,漂净,刮去外层黑皮,煅至松脆即成。市售品有采自制钮扣剩下的废蚌壳加工而成。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厚约5毫米。一面浅粉红色,有彩色光泽,一面乳白色,平滑,有光泽;表面有白粉。质松脆,可层层剥离。气无,味淡。以片大、色白、酥松而不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①《中国医学大辞典》:“滋肝阴,清肝火。治癫狂惊痫,头眩,耳鸣,心跳,胸腹腆胀,妇女血热,血崩,小儿惊搐发痉。”②《饮片新参》:“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③《吉林中草药》:“止血。治吐血,衄血,崩漏。”
2、余甘子别名滇橄榄,橄榄,庵摩勒,油柑子,余甘,庵摩落迦果,土橄榄,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揽子,喉甘子,鱼木果,滇橄榄。
来源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约1mm。中果皮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偏上部有数条维管束,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肝胆病,消化不良,腹痛,咳嗽,喉痛,口干。
3、珊瑚别名大红珊瑚,红珊,火树,红珊瑚。
来源为矶花科动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虫分泌骨胳。用网垂入海底以网采收。多取自制作工艺品的残余碎块作药用。
生境分布分布台湾及南部沿海。主产福建、台湾、广东西沙群岛等地。
性状完整者如小树。一般均已碎断成短棒状,长2~3厘米,直径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围有许多小孔,红色,质坚硬如瓷,不易折断。气味均无。以内外皆红、体重、坚脆而粗壮者为佳。
功能主治去翳明目,安神镇惊。治目生翳障,惊痫,吐衄。①《唐本草》:“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②《海药本草》:“主消宿血、风痫等疾。”③《日华子本草》:“镇心,止惊,明目。”④《纲目》:“点眼,去飞丝。”
4、诃子别名诃黎勒,诃黎,诃梨,随风子。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实。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生境分布多栽于路旁或村落附近。原产印度、缅甸等处。我国西藏、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分布。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卵形或近圆球形,长3.5厘米,径1.5~2厘米。表面黄绿色或灰棕色,微带光泽,有5条纵棱及多数纵皱纹,并有细密的横向纹理,基部有一圆形的果柄残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显沙性,陈久则呈灰棕色。内有黄白色坚硬的核,钝圆形。核壳厚,砸碎后,里有白色细小的种仁。气微,味酸涩。以黄棕色、有光泽,坚实者为佳。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下气。治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①《南方草木状》:“可作饮,变白髭发令黑”②《药性论》:通利津液,主破胸脯结气,止水道,黑髭发。③《唐本草》:“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④《海药本草》:“主五膈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涩痛”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奔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怀孕未足月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熏洗”⑥《本草图经》:“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⑦《本草通玄》:“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用则能暖胃固肠”
备注其变种植物恒河诃子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物的枝、叶、花序及子房均密被白色柔毛;花序及花较密集;果实较小,被毛。广西有栽培。以上植物的叶(诃子叶)、幼果(藏青果)、果核(诃子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5、琥珀别名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育沛,虎珀,虎魄,江珠,琥魄,兽魄,顿牟,血琥珀。
来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生境分布产于粘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等地。
性状①琥珀 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血红色(习称“血珀”)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以火燃之易熔,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②煤珀 又名:黑琥珀。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质坚硬,不易碎。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①《别录》:“主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②《药性论》:“治产后血瘀痛”③《本草拾遗》:“止血生肌,合金疮”④《日华子本草》:“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结症”⑤《本草别说》:“治荣而安心利水”⑥《珍珠囊》:“利小便,清肺”⑦《本草正》:“清心肺,消瘀血,痰涎”⑧《玉楸药解》:“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烦,滑胎催生”
6、青果别名橄榄,白榄,甘榄,橄榄,黄榄。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Raeusch.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多为栽培。主产福建、四川、广东、云南、广西。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生津,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鱼蟹中毒。
7、没药别名末药,明没药。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胶树脂。11月至翌年2月或6~7月采收。本品多由树皮的裂缝处自然渗出;或将树皮割破,使胶树脂从伤口渗出。初呈黄白色的液体,接触空气后逐渐凝固而成红棕色硬块。采得后去净树皮及杂质,置干燥通风处保存。
生境分布主产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以索马里所产者最佳。
性状干燥的胶树脂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2.5厘米,有的可达10厘米,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祖糙,覆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样光泽,并伴有白色小点或线纹,薄片半透明。与水共研则成黄色乳状液。气微弱而芳香,味苦微辛。以块大、棕红色、香气浓而杂质少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血去瘀,消肿定痛。治跌损,金疮,筋骨,心腹诸痛,症瘕,经闭,痈疽肿痛,痔漏,目障,①《药性论》:“主打搕损,心腹血瘀,伤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②《海药本草》:“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研烂,以热酒调服。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产后血气痛,并宜丸、散中服”③《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宿血,消肿毒”④《开宝本草》:“主破血止痛。疗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⑤王好古:“治心胆虚,肝血不足”⑥《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⑦《本草述》:“久服舒筋膜,通血脉,固齿牙,长须发”
8、珍珠别名真朱,真珠,蚌珠,珠子,濂珠,真珠子,药珠。
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为多。从海中捞起珠蚌,剖取珍珠,洗净即可。人工养殖的无核珍珠,在接种后养殖一年以上,即可采收,但以养殖二年采收的珍珠质量较佳。采收的适宜时间为秋末,因河蚌分泌珍珠质主要是4~11月。
生境分布海产的天然珍珠主产广东、台湾;淡水养殖的珍珠主产黑龙江、安徽、江苏及上海等地。
性状呈圆球形、矩圆形或不规则的球形,直径约1~6毫米。表面现半透明状的银白色、黄白色、淡粉红色或浅蓝色,光滑圆润,具特有的色彩和光泽。质坚硬,破碎后断面呈同心层纹,有的中心见有少许异物存在。用火烧之有爆裂声。在紫外线灯下有浅蓝紫色或浅绦黄色萤光,外周呈半透明状。无臭,味微咸。以粒大、形圆、珠光闪耀、平滑细腻、断面有层纹者为佳。
功能主治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坠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治惊悸,怔忡,癫痫,惊风搐搦,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疮疡久不收口。①《本草经集注》:“治目肤翳。”②《药性论》:“治眼中翳障白膜。亦能坠痰。”③《海药本草》:“主明目,除面皯,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小儿麸豆疮入眼。”④《日华子本草》:“安心、明目。”⑤《本草衍义》:“小儿惊热药中多用。”⑥《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⑦《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⑧《本经逢原》:“煅灰入长肉药及汤火伤敷之。”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