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鹅掌风浸剂

更新时间:2023-02-09 19:34:07作者:百科知识库

鹅掌风浸剂

鹅掌风浸剂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

鹅掌风浸剂的基本资料

鹅掌风浸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处方斑蝥1g,蜈蚣4条,砒霜3g,樟脑9g,白及9g,土槿皮9g,大黄9g,马钱子9g。

制法上为细末,用米醋1000g,浸泡42小时后,即可应用。

功能主治手癣。

用法用量将患手(足)浸入药液,初次每日浸5-10分钟,2-3天后逐渐延长,每日浸1-2小时,连用2-15天。

鹅掌风浸剂相关中药材

1、马钱子

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马前子,牛银,番木鳖,大方八。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成熟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出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热带。分布印度、越南、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

性状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圆形,钮扣状,略弯曲,边缘微隆起,常一面稍凹下,另一面稍突起,直径1~3厘米.厚3~6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密生匍伏的银灰色毛茸,呈辐射状排列,有丝光,底面中央有一稍突出的圆点,边缘有一小突起,在圆点与小突起之间有一条棱线。质坚硬,难破碎,破开后种仁淡黄白色,稍透明,角质状。纵切面可见心形的子叶。无臭,味极苦。毒性剧烈,口尝宜特别谨慎.以个大、肉厚、质坚者为佳。主产印度、越南、缅甸等地。马钱子历来多为进口药,现我国云南有马钱藤,经测定种子含番木鳖碱,可以代替进口马钱子。生药外形与马钱子相似,长径20~30毫米,短径15~22毫米,中央厚6~10毫米,每个重1.3~2.7克;外面密被棕白色至棕色,光亮的绢毛,自中央向四周辐射状匍匐排列;种脐在种子中央,珠孔在种子的边缘。

功能主治散血热,消肿,止痛。治咽喉痹痛,痈疽肿毒,风痹疼痛,骨折。并治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①《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②《中药志》:“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

2、斑蝥

别名斑猫,龙尾,斑蚝,龙蚝,斑菌,晏青,龙苗,斑毛,班蝥,羊米虫,老虎斑毛,花斑毛,花壳虫,小豆虫,放屁虫,花罗虫,章瓦,斑猫,螌蝥,花斑蝥。

来源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捉时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肤、粘膜。捕得后,置布袋中,用沸水烫死,然后取出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以河南、广西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大斑蝥全长10~25毫米,宽5~10毫米;小斑蝥长10~15毫米,宽5~7毫米。头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对较大的复眼及1对触角,触角多已脱落。背部革质鞘翅上有3条淡棕色横带纹。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气特异,味初辛后苦。以个大、有黄色花斑、色鲜明、完整不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顽癣,口眼歪斜,喉蛾;内服治瘰疬,狂犬咬伤。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②《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③《药性论》:“治瘰疬,通利水道。”④《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瘘烂。”⑤《纲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轻粉毒。”

3、白及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儿,白鸡娃,连及草,羊角七,甘根,白根,白给,白芨,冰球子,白乌儿头,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皲口药,利知子,臼根,白鸟儿头,君求子。

来源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8~11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泥土,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然后撞去粗皮,再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分布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块茎略呈掌状扁平,有2~3个分歧,长1.5~4.5厘米,厚约0.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亦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周围有棕褐色同心环纹,其上有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呈半透明角质状,并有分散的维管束点。气无,味淡而微苦,并有粘液性。以根茎肥厚,色白明亮,个大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地;此外,安徽、云南、江西、甘肃、江苏、广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治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①《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②《别录》:“除白癣疥虫。”③《药性论》:“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皯疱,令人肌滑。”④《唐本草》:“手足皲拆,嚼以涂之。”⑤《日华子本草》:“止惊邪、血邪,痢疾,赤眼,症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瘿,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⑥《本草图经》:“治金疮不瘥,痈疽方中多用之。”⑦李杲:“止肺血。”⑧《滇南本草》:“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消肺痨咳血,收敛肺气。”⑨《中国药植图鉴》:“治矽肺。”

4、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5、砒霜

别名白砒。

来源为砒石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参见“砒石”条。

性状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能溶于水、乙醇、酸类及碱类。加热则升散而发蒜臭。

功能主治劫痰截疟,杀虫,蚀恶肉。治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梅毒,痔疮,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①《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冲心痛,落胎。”②《开宝本草》:“主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③《本草蒙筌》:“截疟除吼,膈上风痰可吐;溃坚磨积,腹内宿食能消。”④《医学入门》:“主恶疮瘰疬,腐肉,和诸药敷之,自然蚀落。又治蛇尿着人手足,肿痛肉烂,指节脱落。为末,以胶清调涂。”⑤《纲目》:“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⑥《玉楸药解》:“治寒痰冷癖,久疟积痢,疗痔漏瘰疬,心疼呴喘,蚀痈疽腐肉,平走马牙疳。”

6、樟脑

别名韶脑,潮脑,脑子,油脑,树脑。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根、干、枝、叶,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

生境分布主产台湾、贵州、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此外,广东、浙江、安徽、云南、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纯品为雪白的结晶性粉末,或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容易挥发,点火能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芳香浓烈刺鼻,味初辛辣,后清凉。以洁白、纯净、透明、干爽无杂质者为佳。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称为“台冰”。

功能主治通窍,杀虫,止痛,辟秽。治心腹胀痛,脚气,疮疡疥癣,牙痛,跌打损伤。①《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疾。”②《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③《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7、蜈蚣

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蝍蛆,吴公,天龙,嗷高姆,百足虫。

来源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6厘米,宽约5~10毫米。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断面有裂隙或空虚。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④《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⑥《本草述》:“治疠风。”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鹅掌风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