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全身麻醉

更新时间:2023-02-03 09:32:06作者:百科

全身麻醉

将全身麻醉药通过血循环输入脑组织使病人意识消失的医疗措施。多用于不能合作的病人或需要较深麻醉的手术。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顺序是大脑皮质最先,其次是基底核和小脑,其三是脊髓,最后才是延髓,但麻醉期中生命中枢的功能维持不变。关于全身麻醉的作用机理提出过100多种学说,多认为,麻醉药分子进入神经细胞胞膜,使膜的脂质从凝胶状态变为溶胶状态,膜体积膨胀干扰轴突中钠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

全身麻醉药进入血循环的途径为:

(1)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

(2)皮下或肌肉注射;

(3)直肠内灌注;

(4)静脉内注射;

(5)经呼吸道吸入。前三种用作基础麻醉,后二种是全身麻醉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全身麻醉可分为吸入麻醉和非吸入全身性麻醉。主要是静脉麻醉,而口服或灌肠则麻醉药吸收缓慢。全身麻醉前可肌肉注射或直肠灌入一些麻醉药以取得较浅的麻醉,作为进一步深度麻醉的基础,这称为基础麻醉,全身麻醉时可配合应用肌肉松弛药,以达到所需的肌肉松弛及减少麻醉药用量。

吸入麻醉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肺泡,弥散进入肺循环,而后到达脑组织。麻醉药的挥发性,在吸入气中的分压,在血液中的溶解度等以及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都影响麻醉药在血中浓度的升高和进入脑组织的速度。麻醉作用的强度以肺泡浓度来表示,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对标准刺激(切皮)不引起骨骼肌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最低浓度,称为最低肺泡浓度(MAC),MAC的数值小则说明麻醉作用强度大,麻醉药需要量小。影响 MAC值的因素包括年龄、体温、嗜酒性、甲状腺功能、电解质改变,以及是否使用镇静镇痛药等。几种麻醉药混合使用,各单个麻醉药的MAC都下降。各种常用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见表。

图

表上所列各种吸入麻醉药中,乙醚已很少采用,原因是:

(1)手术室使用的电器增多,而乙醚可燃烧爆炸。

(2)乙醚呼吸道刺激强,麻醉诱导较困难和费时,病人亦不愿意接受,而且手术麻醉后呼吸道等的并发症较多。

(3)麻醉诱导和苏醒缓慢。氟烷对肝脏有毒性,反复采用后更易引起黄疸型肝损害(或称氟烷性肝炎)。甲氧氟烷对肾脏有毒性,可能引起多尿性肾功能不全,所以甲氧氟烷麻醉时间限于 2小时以内为宜。安氟醚及异氟醚在体内只分解很少一部分,对肝肾功能影响都很小,更因为诱导和苏醒快,与氧化亚氮和肌肉松弛药配合应用后效果更好,故已成为目前主要的吸入麻醉药。

静脉麻醉

将麻醉药注入静脉,药物循环到脑组织,达到一定浓度,便产生催眠、记忆消失、意识消失或镇痛作用。这种麻醉方法操作简便,可以一次注射,亦可分次注射或静脉点滴输入。常用于麻醉诱导、小手术或诊断操作麻醉,亦可与吸入麻醉配合应用。

静脉麻醉药包括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如安定、类固醇、氯胺酮等)及麻醉性镇痛药。

(1)巴比妥类,最早用于静脉麻醉,至今仍在应用,主要以硫喷妥钠为代表。硫喷妥钠是超短速巴比妥类,为淡黄色粉末,有硫磺气味,易溶于水,主要作用为抑制大脑皮质及网状结构,对小脑、前庭亦有作用,大剂量时抑制延髓呼吸及循环中枢。作用机理不详。1933年首先用于临床,静脉注射后产生作用快,经一次臂、脑循环时间(约10秒)即可起催眠作用,1分钟即可达到血脑间平衡,然后很快重新分布到肌肉、脂肪及其他器官和组织,脑组织内的药物浓度迅速下降,病人很快清醒,如果注射量大,或分次多次注射,脑以外组织中药物蓄积浓度渐增高,则因排出和分解缓慢,病人可较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硫喷妥钠对心脏有直接抑制作用,使动脉压和心排出量下降,对周围血管阻力无影响,但明显地增加静脉血管的顺应性,使血液充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这是由于硫喷妥钠作用于延髓交感中枢所致。有时亦会引起心律失常,特别在自主呼吸时,最常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对呼吸有强的抑制作用。一般喉及气管反射不受抑制,在浅麻醉下,呼吸道较敏感,容易因刺激引起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所以麻醉前用药应包括阿托品。硫喷妥钠能使脑代谢和氧消耗减低,脑血流量亦减少,是颅内压增高病人的理想诱导剂。对肝脏几无毒性作用。深麻醉时对肾有抑制作用。主要在肝脏分解和代谢。

硫喷妥钠2.5%水溶液静脉注射无疼痛感,皮下注射有刺激作用,动脉内注射可引起血管痉挛和剧痛。临床上常用于麻醉诱导和静脉复合麻醉时。偶有过敏反应或血紫质症发生。对于低血容量休克、心肌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等病人应避免使用。

(2)安泰酮(althesin)。一种新的类固醇静脉麻醉药,由两种类固醇混合而成,可溶于水,溶剂中含有20%油性助溶剂聚氧乙基化蓖麻油。注射后30秒意识消失,下颌松弛是本药特征,血压可有轻度下降,呼吸抑制较硫喷妥钠轻,无镇痛作用,而唾液和呼吸道分泌增加,所以麻醉前用药应有阿托品。

(3)安定。是苯甲二氮类药。有选择性抑制大脑皮质和降低自主神经反应的作用,可消除紧张情绪,使人对环境反应淡漠,大剂量时可产生睡眠及意识消失,对骨骼肌有一定的松弛作用,对循环系统作用轻微,呼吸有轻度抑制。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小部分经肠道排出。除作麻醉前用药或辅助麻醉药外,可用于麻醉诱导和心电转复麻醉,副作用是静脉注射时有较强刺激作用。

(4)氯胺酮。是合成新药,白色结晶,可溶于水。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使意识消失,有强烈镇痛作用。能使丘脑新皮质与边缘系统功能分离,即视丘新皮质抑制在前,而边缘及网状系统抑制在后,使意识与感觉分离,这称为分离麻醉。诱导期眼闭合,入睡后眼睛睁开,凝视前方,眼球震颤,眼睑及角膜反射抑制,肌张力增加,有时四肢不随意识运动,咽喉反射保持,分泌物增加,颅内压及眼压上升,呼吸有轻度抑制,循环系兴奋,血压升高。苏醒时常做恶梦,有幻觉和其他精神症状。给氟哌啶或安定有预防作用。适用于小儿、烧伤换药、休克及一般情况差的病人,亦可配合其他麻醉作用。

(5)乙苄唑咪。亦称密羟脂。是新的催眠药,作用较硫喷妥钠强25倍。安全范围大,诱导迅速,对心血管和呼吸影响很小,作用时间短暂,一次注射后2~3分钟即可有反应。常用于麻醉诱导,或作吸入和静脉麻醉的辅助药,对颅内有病变者注射后有降低颅内压,而不改变脑血流的作用,主要缺点注射时局部有疼痛。

(6)γ-羟基丁酸钠。γ-羟基丁酸为脑组织代谢产物γ-氨基丁酸羟化中间代谢物,具有中枢抑制作用。γ-羟基丁酸钠与诱导生理睡眠的天然物质相似,具有催眠镇静作用,毒性小,静注后5~10分钟入睡,无镇痛作用,刺激反应存在。作用持续1小时,注射快或用量较大时产生明显呼吸抑制,能使血压升高及心率减慢,末梢充盈良好,血管舒张。使钾游子向细胞内移动,血钾减低。副作用为诱导时面肌痉挛,心率减慢,有时病人骤然苏醒,如果麻醉用药掌握适当,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严重高血压、癫痫及严重心脏传导阻滞者禁忌使用。

(7)麻醉性镇痛药。包括吗啡、哌替啶及芬太尼等(见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直接抑制脑干呼吸中枢,所以这种麻醉方法都用于心血管手术,手术后一段时间要进行人工控制呼吸。影响呼吸抑制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包括睡眠、年龄、疼痛、其他药物、肠道再吸收、肾排出以及有关的几种麻醉镇痛药作用强度的比较:

钠络酮可直接对抗麻醉性镇痛药过量和手术后的呼吸抑制作用。一般静脉注射。由于它的作用时间较吗啡短,使用后要继续观察病人呼吸的变化,防止呼吸抑制重新恢复。

气管内插管

是麻醉医师管理好全身麻醉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麻醉器械的不断改进,肌肉松弛药的应用及麻醉技术的进步,气管内插管更加方便、迅速,并发症显著减少,成为现在麻醉的基本操作。气管内插管主要用以:

(1)维持呼吸道通畅,尤其适用于非仰卧平躺的病人。

(2)控制管理呼吸,保证通气。

(3)防止胃内容物误吸入气管。

(4)吸引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液,尤其是湿肺病人行肺部手术时。

(5)抢救呼吸停止、心搏骤停、严重创伤昏迷、呼吸功能障碍以及长时期人工呼吸的病人。禁忌症为:喉水肿、急性喉炎、喉头粘膜下水肿等。

气管内插管方法很多。一般在静脉麻醉诱导,注入肌松药后,用喉镜显露声门,直接将导管插入气管内,这称为经口明视插管术。若在口腔内进行手术或者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人工控制呼吸,导管便要经鼻腔插入气管内,这称为经鼻气管内插管术。进行肺部或支气管手术时需要将导管插入一侧总支气管,这称为支气管插管术。在气道可能会梗阻,消化道有梗阻,急性创伤不能耐受深度麻醉的病人,或临产妇可在取得病人合作的条件下,先经口腔、会厌、声门及气管的表面麻醉,或加上喉上神经阻滞,然后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进行气管内插管,这称为清醒表面麻醉气管内插管术。1967年后对一些气管内插管困难的病人,可在全身麻醉或表面麻醉下采用可弯曲的光导纤维喉镜,引导经口或经鼻插管,效果较好。还可用这种纤维喉镜判断和校正单侧支气管内导管的位置,或诊断和处理麻醉中发生的气管导管梗阻或呼吸道阻塞等。这种纤维光导喉镜通过导管进行操作,所以导管内径不可小于6mm。

手术结束后,大部分病人要拔去导管方送至恢复室。拔管时的麻醉深度应能抑制呛咳反射和喉痉挛的发生,而且病人呼吸通气量已恢复正常最好唤之能作应答,拔管前要将口、鼻、咽喉及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引干净。以免拔管时误吸。若气管内或肺部听不到分泌物的声音,则不必作气管内吸引,以免将细菌带入气管。然后放掉导管气囊内所充的空气,将导管拔出,并再次吸引口咽部,用氧吹肺部数次,使肺膨胀良好,并将剩余的麻醉药吹出,促使病人迅速清醒。拔管时要避免剧烈呛咳、呕吐及喉痉挛的发生。

气管内插管并发症有插管时口咽部粘膜及牙的损伤,喉镜及导管刺激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喉痉挛或误吸。导管插入气管的位置不当,插入过多进入总支气管,或误入食管可引起缺氧。插入后处理不当,导管可脱出气管或发生堵塞。拔管后有可能发生咽炎、喉炎,声门水肿,喉部溃疡或肉芽肿,气管狭窄、声带麻痹等。工作细致、麻醉深度适当、技术熟练即可避免,观察密切或及时发现纠正这些并发症。

肌肉松弛药

现代麻醉常用的辅助药,用于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时,又可在较浅的麻醉下使肌肉松弛便于手术操作和人工控制呼吸,这样便能减低麻醉深度。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将肌松药分为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和去极化肌肉松弛药。

(1)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包括管箭毒,潘可罗宁等,其作用机理是在神经肌肉终板处占有乙酰胆碱受体,当正常神经冲动传来时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而起去极化作用,于是冲动不能通过终板,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导致神经肌肉阻滞。随后肌松药在体内重新分布并经肾排出,血浆中药物浓度逐渐减低,终板功能得以恢复。初次用药量、肾功能、肝胆功能、麻醉、代谢、低体温、年龄等可影响药物的作用。重症肌无力病人应慎用。

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的拮抗剂有,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依酚氯铵(腾喜龙)。这些都是胆碱脂酶抑制药,可使终板乙酰胆碱增加,从而对抗肌松药的作用。这些拮抗剂都有毒蕈碱样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尤以新斯的明为著,所以要与阿托品同时应用,以对抗这些副作用。这些拮抗剂都用于手术结束时,以对抗肌松药剩余作用。

(2)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常用的只有琥珀胆碱一种,其作用似乙酰胆碱,可使终板去极化。其作用时间较乙酰胆碱长,且很快扩散到附近肌膜,引起肌肉普遍的不协调的收缩(成为琥珀胆碱诱发的震颤),随后肌肉松弛,对再来的冲动不起反应。

副作用有术后肌肉痛,在烧伤、脊髓损伤及严重外伤病人可引起血钾升高,致高度心动过缓、室性期前收缩、乃至心搏骤停等。肌震颤时可使眼内压升高,青光眼及视网膜剥离的病人禁用。可使胃内压升高,在饱食后,上消化道出血及腹内压增高的病人,有可能使胃内容物反流,造成误吸。常用于全身麻醉快速诱导时气管插管,小手术时可静脉点滴本药以维持肌肉松弛。

常用肌肉松弛剂如下:管箭毒、潘可罗宁、阿可罗宁、琥珀胆碱。

肌肉松弛药残余作用的监测,对手术后的呼吸管理有重要意义。判断方法有两类:

(1)临床判断。包括观察病人的抬头、上肢举起,握力、张眼、舌吐出、深呼吸等动作及测量其潮气量(≥400ml)等方法,只能在清醒的病人中采用。

(2)末梢运动神经电刺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单一刺激尺神经,面神经或其他末梢运动神经,可观察末梢肌收缩的力量。强直刺激,单刺激频率超过20~30Hz即产生肌肉强直收缩,可引起疼痛,对神经肌肉接头的后效应较大。连续四次刺激法,即引起连续4次肌收缩反应,以第一次刺激的反应大小a为分母,第4次刺激的反应d为分子,所得的百分数可说明肌松药的剩余作用,亦可用这方法鉴别是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公式 符号,还是非去极化阻滞(四次电刺激引起的肌收缩幅度依次减小)见图。

图

参考文章

  • 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比较其优点和不足是什么?临床医学
  • 什么是联合硬膜外-全身麻醉?为什么对患者实施两种麻醉?临床医学
  • 老年人全身麻醉诱导应注意什么?临床医学
  • 简述全身麻醉四大要素的实质。临床医学
本文标签:全身麻醉  quanshenmazui  
上一篇:沙眼
下一篇:六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