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导气饮

更新时间:2023-02-09 18:13:04作者:百科知识库

导气饮

导气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7味。

导气饮的基本资料

导气饮(《袖珍方》卷二引《仁存方》)

处方羌活、独活、木瓜、薏苡仁、青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枳壳、槟榔、青木香、紫苏、甘草、大腹子、木通、赤茯苓各等分。

功能主治寒湿脚气,肿赤疼痛,心腹膨胀,头面手足浮肿,身体腰背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通口服。热,加大黄;寒,加苍术。

导气饮相关中药材

1、大腹皮

别名槟榔皮,槟榔壳大腹毛,茯毛,槟榔衣,大腹绒,槟榔皮,大腹毛。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冬、春二季采收成热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海南岛、云南、台湾;广西、福建亦产。

性状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6~7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下气宽中,行水。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①《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②《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③《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④《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2、赤茯苓

别名赤苓,赤茯。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性状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

功能主治行水,利湿热。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①《药性论》:“破结气。”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③《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3、青木香

别名马兜铃根,兜铃根,土青木香,独行根云南根,土木香,青藤香,蛇参根,铁扁担,痧药,野木香根,水木香根,白青木香,天仙藤根,马兜铃根,独行根,兜零根,云南根,独行木香,百两金,土麝,木香,理木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厚叶木香、膜缘木香及大理木香的根。秋、冬挖根,去净茎叶、须根、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产云南。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长4~9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具纵皱纹和须根残痕。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可见木部黄色,皮部棕黄色,呈放射状纹理,散在多数油室。气芳香,味甜微辛。

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选》:“疏肝理气,健胃止痛。治腹痛,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支气管炎。”②《中药鉴别手册》:“治腹痛肠鸣,下痢。”

4、薏苡仁

别名解蠡,起实,赣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菩提子,赣珠,必提珠,芑实,薏米,米仁,薏仁,苡仁,苡米,草珠子,六谷米,珠珠米,胶念珠,尿塘珠,老鸦珠,菩提珠,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解蠡,起英,玉秣,裕米,益米,薏苡,薏仁米。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秋季果实成热后,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外壳及黄褐色外皮,去净杂质,收集种仁,晒干。

生境分布多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福建、河北、辽宁。

性状干燥的种仁,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基部较宽而略平,顶端钝圆,长5~7毫米,宽约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或有不明显纵纹,有时残留黄褐色外皮,侧面有1条深而宽的纵沟,沟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点。质坚硬,破开后,内部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淡。以粒大、饱满、色白、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①《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②《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③《药性论》:“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煎服之破五溪毒肿。”④《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⑤《本草拾遗》:“温气,主消渴。”“杀蛔虫。”⑥《医学入门》:“主上气,心胸甲错。”⑦《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⑧《国药的药理学》:“治胃中积水。”⑨《中国药植图鉴,:“治肺水肿,湿性肋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

备注变种植物川谷同供药用。

5、桑白皮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根白皮,桑根皮,桑皮,白桑皮。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皮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黄色或红黄色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纹,或纵向裂开,霉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6、羌活

别名蚕羌,竹节羌,大头羌,狗引子花,曲药,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及根茎。春、秋挖取根及根茎,去净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或烘干。

性状羌活药材因药用部分和形态不同而有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等数种。①蚕羌:又名:螺丝羌。为干燥的根茎部,形态似蚕。呈圆柱状或略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顶端有茎叶残基。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紧密而隆起的环节。节上密生疣状突起的须根痕。质轻松易折断,断面不齐,有明显的菊花纹和多数裂隙,皮部棕红色;木质部淡黄色,中央有黄白色髓,均有朱砂点(油管)。具特殊香气,味微苦而麻。②竹节羌:根茎的环节较稀,如竹节状,似蚕羌而略大。③大头羌:根茎的环节特别膨大,呈不规则团块状,大小不等,顶端具多数残留茎基,余皆与蚕羌相同。④条羌:为干燥的根及支根。呈圆柱形或分枝,长3~17厘米,直径约0.7~1.7厘米,顶端偶可见有根茎,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及疣状突起的须根痕,上端较粗大,有稀疏隆起的环节,质疏松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有菊花纹,朱砂点不明显,中央无髓。气味较淡薄。以上均以条粗壮、有隆起曲折环纹、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一般认为蚕羌的品质最优,竹节羌次之,大头羌最次。主产于四川(称川羌活)、甘肃、青海(称西羌活)。此外,陕西、云南、新疆、西藏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④《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7、青皮

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8、槟榔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榔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9、枳壳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7~8月间采收,从中部横切成两半,阴干、风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①绿衣枳壳 为植物枸橘的近成熟果实,呈半圆球形,直径约2~3.5厘米。外皮橙褐色或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细柔毛。果实顶端的一面有明显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横切面果皮厚4~6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中心柱宽4~6毫米。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等地。②酸橙枳壳 又名:川枳壳、江枳壳。为植物酸橙的近成熟果实,多横切成半圆球形,直径4.5~5.5厘米。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数油点。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横切面果皮厚约6~12毫米,中果皮黄白色,边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中心柱宽7~11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③香圆枳壳 又名:江枳壳、川枳壳。为植物香圆的近成熟果实,外形与酸橙枳壳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残基的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横断面果皮厚7~13毫米,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瓤囊10~12瓣;中心柱宽4~7毫米。气香,汁胞味酸而后苦。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④玳玳花枳壳 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近成熟果实,通常横切为二,呈半圆球形,直径3~4厘米。表面青黄色或橙黄色,有众多细小的油点及网状皱纹。顶端一面有微小凸起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残存的宿萼及果柄痕。横断面果皮厚5~10毫米,棕黄色;瓤囊9~12瓣;中心柱宽4~8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江苏。商品枳壳,除上述四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贵州、云南),枸橼(云南)等的近成熟果实作枳壳使用。参见“甜橙”、“香橼”条。

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⑥《纲目》:“治里急后重。”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10、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11、独活

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草,胡王使者,独摇草,川独活,肉独活,资历邱独活,巴东独活,香独活,绩独活,大活,山大活,玉活,资丘独活。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毛当归、兴安白芷、紫茎独活、牛尾独活、软毛独活以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等的根及根茎。4~10月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茎及泥土,晒干。

性状①资丘独活 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为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部粗短,圆锥形,长1.5~4.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棕色至灰棕色,具密集环状叶痕,有数条纵槽,并多不规则纵皱纹;顶部有凹陷的茎痕。根数个稀为单一,呈圆柱形,弯曲,长短不一,约至30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较粗糙,具深皱纹及横裂纹,有多数横长隆起的皮孔,长2~3毫米。质软韧,折断面带裂片性。切断面皮部淡灰棕色,有弯曲裂隙,射线暗棕色,油点细密,挤压时渗出黄色油滴,近形成层呈暗棕色环带;木质部带黄色。气香郁,味苦微甜,后辛。以根条粗肥,香气浓郁者为佳。主产湖北思施、资丘、巴东及四川巫山、巫溪等地,江西亦产。②香独活 又名:浙独活、绩独活。为植物毛当归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部膨大,呈圆锥状,表面灰棕色,具多数不规则纵皱纹。顶端残留茎基及叶鞘的痕迹。根数条呈类圆柱形,略弯曲,长约5~12厘米,直径约1.5~3厘米,多分歧。质轻而脆,易折断。切断面韧皮部和皮部灰白色,有裂隙,棕黄色油点散在;形成层棕色;木质部暗棕色,约占直径的1/2。气芳香,味微甜而辛辣。以根粗壮、质软、气香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③香大活 为植物兴安白芷的干燥根茎及根。呈长纺锤形,常分歧。根茎部表面密生横纹,顶端有茎痕或茎叶残基。根长短不等,表面灰棕色或暗棕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色,木质部黄色。气特异而强烈,味辛苦。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④紫茎独活 为植物紫茎独活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短相,圆锥形,长约5厘米,直径达3.2厘米,表面棕黄色,有多数不规则纵皱,顶端残留茎基及叶鞘的痕迹,具环状横纹。根多条呈类圆柱形,稍弯曲,长5~14厘米,直径0.5~2厘米,具纵皱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韧皮部及皮部棕黄色,木质部黄白色。气芳香,味微甜而辛。以根粗、香浓者为佳。产河北。⑤牛尾独活 为植物牛尾独活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部略膨大,长2.5~5厘米,有密集的环状叶痕及环纹,较粗者并有纵沟纹;顶端常残留茎基和黄色叶鞘。根单一,少有分枝,长16~25厘米,直径约至1.3厘米;表面略租糙,有不规则皱缩沟纹;皮孔细小、稀疏,横长排列。质较坚硬,折断面不平坦,具粉性。根的切断面皮部类白色,多裂隙,有众多橙黄色油点;近形成层现棕色环;木质部淡黄白色,偏心性。气微香,味微甜。以粗壮、分枝少、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⑥山独活 为植物软毛独活的干燥根茎和根。根茎部近圆锥形,长1~3厘米,直径0.7~2厘米;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密集环纹及环状叶痕,较粗者具少数纵沟纹;顶端残留茎基及具光泽的棕黄色叶鞘。根多分枝,稍弯曲,长8~18厘米,直径至1.5厘米;表面淡灰棕色至黑棕色,略粗糙,具不规则皱缩沟纹;皮孔细小,稀疏,横长排列。质较坚韧,折断面不平坦,具粉性。根的切断面类白色,多裂隙,可见橙黄色油点;近形成层现淡棕色环;木质部淡黄色。气微香,味微苦。以粗壮、气香者为佳。主产四川、陕西等地。安徽、浙江也产。⑦九眼独活 为植物食用楤木的干燥根茎和根。根茎粗大,呈弯曲扭转不整齐的圆柱体,长约10~30厘米,直径3~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具有约6~9个比较大的圆形凹穴(茎痕),所以有九眼独活之名,凹穴径宽1.5~2.5厘米,深约1厘米,每一凹穴构成一结节,内有残留的茎基部。根茎的底部散生多数圆柱形的根,大小粗细不一,长约2~15厘米,粗0.4~1厘米,表面有显著的纵直皱纹。横切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组织疏松,有很多的裂隙和分泌腔,形成层不显著。质轻,坚脆。气微香,味淡。以独根、粗壮、有油性者为佳。主产四川。此外,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手脚挛痛,慢性气管炎,头痛,齿痛。①《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痓,女子疝瘕。”②《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③《药性论》:“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湿,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⑤张元素:“散痈疽败血。”⑥李杲:“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头项难伸。”⑦王好古:“去肾间风邪,搜肝风,泻肝气,治项强腰脊痛。”⑧《滇南本草》:“表汗,治两胁、面寒疼痛。”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⑩《本草正》:“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⑾《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备注此外,尚有短茎独活(产新疆)、白根独活(产四川、陕西,又称大活)、永宁独活(产陕西、四川,又名毛独活)、白亮独活(产四川、云南、西藏,又名白独活)以及浓紫龙眼独活(产西藏)、小叶龙眼独活(产四川、贵州、云南,又名九眼独活)等的根,在少数地区亦作独活使用。

12、白皮

别名牛千斤。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腾冲卫矛的树皮。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山谷森林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功能主治止血。治刀伤,水磨浓汁搽,或研细末撒患处。

13、木瓜

别名木瓜实,铁脚梨,木瓜实,秋木瓜,酸木瓜,贴梗海棠,皱皮木瓜,宣木瓜。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9~10月采收成熟果实,置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晒至外皮起皱时,纵剖为2或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若日晒夜露经霜,则颜色更为鲜艳。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主产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此外,湖南、福建、河南、陕西、江苏亦产。安徽宣城产者,习称宣木瓜,质量较佳。

性状木瓜,又名:皱皮木瓜。为干燥果实,呈长圆形,常纵剖为卵状半球形,长4~8厘米,宽3.5~5厘米,厚2~8毫米。外皮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常有皱折,边缘向内卷曲。质坚硬,剖开面呈棕红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室,种子大多数脱落,有时可见子房隔壁。种子三角形,红棕色,内含白色种仁1粒。果肉味酸涩,气微。以个大、皮皱、紫红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平肝和胃,去湿舒筋。治吐泻转筋,湿痹,脚气,水肿,痢疾。①《雷公炮炙论》:“调营卫,助谷气。”②《别录》:“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③《食疗本草》:“治呕畹风气,吐后转筋,煮汁饮之。”④《本草拾遣》:“下冷气,强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饮服之。又脚气冲心,取一颗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呕逆,心膈痰唾。”⑤《海药本草》:“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⑥《日华子本草》:“止吐泻奔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疗渴。”⑦王好古:“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痞。”⑧《日用本草》:“治脚气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肿。”⑨《本草再新》:“敛肝和脾胃,活血通经。”

备注此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下列同属植物的果实作木瓜使用:①榠栌的果实,使用于华东,西南和河南等地,商品称“光皮木瓜”,干燥后果皮光滑不皱,参见“榠栌”条。②木桃的果实,使用于西南和陕西等地,参见“栌子”条。③木瓜海棠的果实。使用于甘肃。④西藏木瓜的果实。使用于西藏。

14、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5、茯苓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不死面。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生境分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16、木通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活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性状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17、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导气抑留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