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导赤清心汤

更新时间:2023-02-09 18:11:34作者:百科知识库

导赤清心汤

导赤清心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

导赤清心汤的基本资料

导赤清心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生地18克 辰茯神6克 细木通1.5克 原麦冬3克(辰砂染)粉丹皮6克 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叶4.5克 莲子心30支(冲)辰砂染灯心20支 莹白童便150毫升(冲)

功能主治益阴清热,养心安神。主热陷心经,内蒸包络,舌赤神昏,小便短涩赤热。

用法用量服后二三时许神识仍昏者,调入西黄0.3克,以清神气。

导赤清心汤相关中药材

1、莲子心

别名莲心,苦薏,莲薏,莲心。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的绿色胚芽。秋季采收莲子时,从莲子中剥取,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的莲心,略成棒状,长1.2~1.6厘米。顶端膏绿色,有2个分歧,一长一短,先端反折,紧密互贴,用水浸软后展开,可见2片盾状卷曲的幼叶。中央的胚芽直立,长约2毫米。基部胚根黄绿色,略呈圆柱形,长2~4毫米。质脆,易折断,断面有多数小孔。气无,味苦。以个大、色青绿。未经煮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心,去热,止血,涩精。治心烦,口渴,吐血,遗精,目赤肿痛。①《食性本草》:“生取为末,以米饮调下三钱,疗血渴疾、产后渴疾。”②《日华子本草》:“止霍乱。”③《大明一练志》:“清心去热。”④《医林纂要》:“泻心,坚肾。”⑤《本革再新》:“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烦,生律止渴,治目红肿。”⑥《随息居饮食谱》:“敛液止汗,靖热养神,止血固精。”

2、淡竹叶

别名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竹叶门冬青,金竹叶,长竹叶,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竹叶麦冬,野麦冬,土麦冬。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带叶的茎枝,全长30~60厘米。商品常已切断。茎枯黄色,中空,扁压状圆柱形,直径1~2毫米;有节,叶鞘抱茎,沿边缘有长而白色的柔毛。叶片披针形,皱缩卷曲,长5~20厘米,宽2~3.5厘米,青绿色或黄绿色,二面无毛或被短柔毛,脉平行,有明显的小横脉,质轻而柔弱。气微弱,味淡。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①《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②《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③《握灵本草》:“去胃热。”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⑥《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捕。”⑦《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⑧《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备注本植物的根茎及块根(碎骨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3、莲子

别名藕实,水芝丹,莲实,泽芝,莲蓬子,莲肉,莲米,藕实。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果实或种子。秋末、冬初割取莲房,取出果实,晒干;或收集坠入水中、沉于淤泥内的果实,洗净、晒干。或除去果壳后晒干。经霜老熟而带有灰黑色果壳的称为“石莲子”;除去果壳的种子称为“莲肉”。

生境分布自生或栽培于池塘内。我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江西。以湖南产品最佳,福建产量最大。此外,山东、安徽、山西、河南、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①石莲子(《别录》)又名:甜石莲、壳莲子、带皮莲子。呈卵圆形成椭圆形,两头略尖,长1.5~2厘米,直径0.8~1.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除去后略有光泽,可见密生的浅色小点;顶端有小圆孔,基部有短果柄,果柄旁有圆形棕色小突起。质坚硬,不易破开;果皮厚约1毫米,内表面红棕色。内种子一颗,即莲肉。气无,味涩檄甘。以色黑、饱满、质重坚硬者力佳。②莲肉(《纲目》)又名:石莲肉(《局方》)。呈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0.7~1.2厘米。外皮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纹,紧贴于种仁上,不易剥离;一端有深红棕色的乳状突起,多有裂口。有的种子已除去外皮,其表面呈黄白色,种仁2片,肥厚,质坚硬,有扮性,中央有大形空隙,内有绿色的胚芽(莲心)。气无,味甘淡微涩。以个大、饱满、整齐者为佳。

功能主治养心,益肾,补脾。涩肠。治夜寐多梦,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人崩漏带下。石莲子并能止呕、开胃,常用治噤口痢。①《本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②盂诜:“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血气。”③《本草拾遗》:“令发黑,不老。”④《食医心镜》:“止渴,去热。”⑤《日华子本草》:“益气,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泄精。”⑥《日用本草》:“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⑦《滇南本草》:“清心解热。”⑧《纲目》:“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⑨《本草备要》:“清心除烦,开胃进食,专治噤口痢、淋浊诸证。”⑩《随息居饮食谱》:“镇逆止呕,固下焦,愈二便不禁。”

4、茯神

别名伏神,茯神木。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

生境分布产地同茯苓。

性状干燥的菌核形态与茯苓相同,惟中间有一松树根贯穿。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棕黄色,表面有圈状纹理(年轮)。以内厚实,松根小者为佳。

功能主治宁心,安神,利水。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①《别录》:“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养精神。”②《药性论》:“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肠不利。”③《本草再新》:“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温。”

5、木通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活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性状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6、竹叶

别名淡竹叶。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

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着;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7、麦冬

别名麦门冬,沿阶草。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导赤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