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解郁舒肺和脉膏

更新时间:2023-02-09 16:33:32作者:百科知识库

解郁舒肺和脉膏

解郁舒肺和脉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

解郁舒肺和脉膏的基本资料

解郁舒肺和脉膏(《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生香附6钱,僵蚕5钱,石菖蒲5钱,苏梗4钱,白芥子4钱,橘络4钱,全当归1两,青皮5钱,赤芍药5钱,丹参6钱,片姜黄5钱,桑枝1两,透骨草8钱,鸡血藤膏8钱。

制法上用香油3斤,将药炸枯,滤滓,兑丹熬至老嫩合宜。

功能主治化痰通络。主

用法用量摊贴肺俞穴处。

解郁舒肺和脉膏相关中药材

1、赤芍药

别名木芍药,红芍药,赤芍,臭牡丹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

生境分布主产内蒙占、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其中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所产的赤芍药,以芍药的根为主,部分为草芍药的根。西南一带所产的赤芍药,以川赤芍的根为主。上述商品中,以内蒙古多伦所产的质量最佳,特称为“多伦赤芍”。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两端粗细近于相等,稍弯曲,长10~36厘米,径约6~19毫米。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横向凸起的皮孔及根痕,具粗而深的纵皱纹,手搓之则外皮易脱落,显出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层窄,呈类粉红色,中央髓部小,木质部射线明显,有时具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以根条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备注陕西、甘肃所产者,尚杂有变叶芍药的根,其形态大多呈纺锤状。在四川除用川赤芍外,有些地区亦有用美丽芍药及毛叶芍药的根者。四川商品并分刮皮赤芍和原皮赤芍两种,刮皮赤芍系除去外皮者,呈圆柱形,表面淡紫红色或肉白色,有顺向皱纹,断面外围淡紫色,内心有淡黄色射线。原皮赤芍系未去皮者,形状相似,但间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红色或棕褐色。新疆所产者,除上述草芍药外,还用块根芍药,其块根作纺锤形。

2、鸡血藤

别名血风,血藤,大血藤,血风藤,三叶鸡血藤,九层风,马鹿藤,紫梗藤,猪血藤,红藤,活血藤,血龙藤,过岗龙,五层血。

来源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白花油麻藤、香花岩豆藤或亮叶岩豆藤等的藤茎。全年可采,或9~10月采收,截成长约40厘米的段,晒干。

性状①密花豆的藤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直径2~7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脱落处呈红褐色,有明显的纵沟及小形点状皮孔。横切面可见小形的髓,偏向一侧,木质部淡红色,导管呈孔洞状不规则排列,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褐色或黑棕色。二者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圆形的环。质坚实,难折断,折断面呈不整齐的裂片状。气微,味涩。产于广西。②白花袖麻藤的干燥藤茎,呈扁圆柱形,稍弯曲,长约40厘米,长径约4.5厘米,短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栓皮剥落处现红棕色,有明显纵沟及横向皮孔,节处微突起,有时具分枝痕。横切面中央有偏心性的小髓(中心性者极罕见),木质部淡红棕色,韧皮部呈赤褐色至棕黑色的圆环,韧皮部外方为木质部与韧皮部相间排列的同心半圆环。新鲜时亦褐色的环状部位有鲜红色液汁流出,形如鸡血。液汁干后凝成亮黑色胶丝状斑点。质坚,折断时片裂状。气微,味涩。以条匀、切面有赤褐色层圃、并有渗出物者为佳。主产于广西。③香花岩豆藤的干燥藤茎,又名:丰城鸡血藤。呈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纹。横断面皮部占半径的1/4,密布红棕色胶状斑点,向外渐疏,木质部黄色,导管呈细孔状。质坚实。气微、味微苦涩。以外皮灰褐、内色淡黄、五层圈者为佳。产江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④亮叶岩豆藤的干燥藤茎与上种相似。产广西。鸡血藤药材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下列几种:①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茎,产于河南、福建、广东,使用地区较广。参见“大血藤”条。②豆科植物常绿油麻藤的藤茎。其药材呈圆柱形,直径3~15厘米.表面灰褐色,粗糙,具有纵向的陷沟、横环纹和疣状凸起的皮孔,尚可见瘤状凸起的侧枝痕迹。横切面皮部薄,韧皮部具树脂状分泌物呈棕褐色,本质部灰黄色,导管呈孔洞状,多放射性整齐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数层同心性环,髓部细小,射线致密呈放射状。质坚体重,难折断,折断面呈纤维性。气微弱,味涩而微甜。产福建。参见“牛马藤”条。③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的藤茎,产广东、广西、甘肃等地。参见“昆明鸡血藤”条。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①《纲目拾遗》:“活血,暖腰膝,已风瘫”②《本草再新》:“补中燥胃”③《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④《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闭止等,有活血镇痛之效”

3、白芥子

别名辣菜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4、透骨草

别名珍珠透骨草,竹格叉,吉盖草,枸皮草。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地构叶或凤仙花科植物凤仙的全草。①地构叶于5~6月间开花结实时采收,晒干。②凤仙于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细枝,晒干。

性状①珍珠透骨草 为植物地构叶的带有根茎的干燥全草。根茎圆柱状,长约10厘米;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木质状。茎圆柱形或微有棱,长10~20厘米,下端直径1~2毫米;表面淡绿色至灰绿色,被有灰白色柔毛;质坚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多卷曲皱缩,灰绿色,被灰白色柔毛;质脆,易脱落。有时花序上留有圆形小花和果实。气微,味淡。以色绿、枝嫩、带有珍珠状果实者为佳。主产山东、河南、江苏。此外,甘肃、山西、陕西亦产。②风仙透骨草 为植物风仙的干燥茎,呈长圆柱状,长30~60厘米,下端直径1~2厘米,多皱缩,具纵棱,表面黄棕色至淡棕色,节部膨大,有叶痕及芽痕,或少有分枝。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白色膜质状髓。气微弱,味微酸。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新疆等地。透骨草的药材品种比较复杂,除上述使用较广的两种外,尚有下列几种:①羊角透骨草 为紫葳科植物角蒿的全草。产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参见“角蒿”条。②铁线透骨草(《医学指南》)为毛茛种植物黄花铁线莲的干燥全草,产河北、北京。参见“黄花铁线莲”条。铁线透骨草商品中尚有用细叶铁线莲的全草者。③东北地区尚用豆科植物山野豌豆、广布野豌豆,假香野豌豆的全草作透骨草。参见“山野豌豆”条。④云南、贵州地区则用杜鹃花科植物云南白珠树的枝叶作透骨草。参见“透骨香”条。透骨草始见于《救荒本草》,据所述图形,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并非本品。《纲目》有名未用中载有透骨草,但形态不详。《本草原始》的透骨草系指大戟科的地构叶。《纲目拾遗》引《灵秘丹药笺》云:“风仙花一名透骨草。”即凤仙花科的凤仙;所引《医学指南》的铁线透骨草,则为毛茛科铁线莲属的透骨草,可见古代药用的透骨草已非一种。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疮癣肿毒。①《纲目》:“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②《灵秘丹药笺》:“疗热毒”③《山东中草药手册》:“祛风湿,活血,止痛”

5、石菖蒲

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昌本,昌羊,九节菖蒲,剑叶菖蒲,菖蒲叶,香菖蒲,药菖蒲。

来源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报茎略呈扁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分歧,一般长3~20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环节紧密,节间长约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圆点状突起的根痕,并有细皱纹,节间有时残留叶基,纤维状,偶有短小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淡棕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维管束散在,中心部较显着。气芳香,味微辛。以条长、粗肥、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弱者佳。

功能主治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①《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②《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③《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④《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⑤王好古:“治心积伏粱”⑥《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⑦《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⑧《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⑾《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变种植物细叶菖蒲(又名:钱菖蒲)的根茎,亦同等入药,一般用鲜品,亦称鲜菖蒲。古代文献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本品亦有九节菖蒲之名,但目前华北一带用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作九节菖蒲。参见“九节菖蒲”条。

6、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7、青皮

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8、丹参

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蜜罐头,朵朵花根,蜂糖罐,亦参,木羊乳,紫党参,烧酒壶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阳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气弱,味甘微苦。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于云南地区。

9、白芥

别名胡芥,蜀芥,胡芥,辣菜,白辣菜。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咳嗽气急,胃、腹冷痛。①《本草拾遗》:“主冷气”②《医学入门》:“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并治胃病”

10、姜黄

别名宝鼎香,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黄或郁金的根茎。秋,冬采挖,洗净,煮熟至透心为度,晒干,撞去外皮,再晒干。浙江地区将郁金根茎在鲜时切片晒干,名“片姜黄”。

性状①姜黄 为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形似姜而分叉少,长2.5~5.5厘米,直径10~20毫米。表面深黄棕色,常带黄色粉末,多皱缩,并具有明显的环状节及须根残痕。质坚实而重,难折断,断面棕黄色或黄色,角质状或蜡样光泽,近外围有一黄色的环纹,中部常有黄色的筋脉小点。微有香气,味苦辛。咀嚼时唾液染黄色。以圆柱形、外皮有皱纹、断面棕黄色、质坚实者为佳。主产四川、福建等地。此外,江西、台湾、湖南、陕西、云南等地亦产。②片姜黄(《临症指南》)又名:片子姜黄(《纲目》)。为植物郁金根茎的干燥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长3~6厘米,宽1.5~3厘米,厚3毫米左右。外皮灰黄色,粗糙皱缩,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1圈环纹及多数筋脉小点散在。质坚实,粉质,有筋脉。有姜香气,味苦而辛凉。以片大、色黄白、质坚实、起粉者为佳。主产浙江。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治心腹痞满胀痛,臂痛,症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用于气滞血瘀的胸腹痛、痛经及肢体疼痛,常配元胡、香附。①《唐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②《日华子本草》:“治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跌扑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③《本草图经》:“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④《纲目》:“治风痹臂痛”⑤《本草正》:“除心腹气结气胀,冷气食积疼痛”⑥《本草述》:“治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⑦《医林纂要》:“治四肢之风寒湿痹”⑧《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健胃药,有利胆道及肝脏之消毒作用。用于黄疸,胸满痞闷疼痛。又为止血剂,治吐血、衄血、尿血,并治痔疾。外用于脓肿创伤”

11、血藤

别名大血藤,活血藤,黄皮血藤,紫金血藤,气藤,香石藤,铁骨散,小血藤。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3~6月间,砍取藤茎,锯段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藤茎呈圆柱形,粗壮;少有分枝。一般锯成长约30~60厘米的段落,径约2~6厘米不等。表面棕褐色微带黄色,皮质粗糙,但少里鳞片状者。质坚实,木质性强,切断面皮部呈棕红色或棕紫色,与木心紧密结合,木心坚硬,淡棕红色,有多数排列散乱的细孔。气味微弱。以条大、色红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养血消瘀,理气化湿。治痨伤吐血,肢节酸疼,心胃气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①《草木便方》:“入血分,破瘀生新。疗损伤积血,止痰血,鼻衄,臌胀,金疮”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吐血;通气,又治恶毒”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舒筋活络,通经破瘀。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调月经”④《贵州民间药物》:“治心气痛”⑤《四川中药志》:“通经活血,强筋壮骨。治五痨七伤,跌打损伤,风湿血痹,筋骨肢节酸痛及脚气,痿躄”⑥《贵州草药》:“除湿,理气止痛。治胃气痛”

12、芥子

别名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晒干后,打下种子,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性状种子类圆球形,直径1~1.6毫米,种皮深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红棕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现微细网状纹理,种脐明显,呈点状。浸水中膨胀,除去种皮,可见子叶两片,沿主脉处相重对折,胚根位于2对折子叶之间。干燥品无臭,味初似油样,后辛辣。粉碎湿润后,发生特殊辛烈臭气。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①《别录》:“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②陶弘景:“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③《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④《日用本草》:“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⑤《纲目》:“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⑥《分类草药性》:“消肿毒,止血痢”

13、香附

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雀头香,猪通草茹,莎草,三棱草,香头草,回头青。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性状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③《医学启源》:“快气”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⑤《汤液本草》:“治崩漏”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14、鸡血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血。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通络。治小儿惊风,口面歪斜,痿痹,折伤,目赤流泪,痈疽疮癣。①《别录》:“乌雄鸡血:主踒折骨痛及痿痹。黑雌鸡血:主中恶腹痛及踒折骨痛,乳难。乌雄鸡冠血:主乳难”②孟诜:“目泪出不止者,以三年乌雄鸡冠血敷目睛上,日三度”③《本草拾遗》:“马咬疮及剥驴马伤手,热鸡血及热浸之。”“雄鸡胁血:涂白癜风,疬疡风”④《痘疹正宗》:“鸡冠血和酒服,发痘最佳”⑤《纲目》:“热血服之,主小儿下血及惊风,解丹毒,安神定志。”“乌雄鸡冠血亦点暴赤目。丹鸡者并疗经络间风热;涂颊治口歪不正;卒饮之治小儿卒惊客忤;涂诸疮癣、蜈蚣、蜘蛛毒,马啮疮,百虫入耳”⑥《本草再新》:“治心血枯,肝火旺,利关节,通经络。”“鸡冠血兼理血分气分,无血可生,血多可破;气弱可补,气逆可舒;补中益肾,利水通经”

15、橘络

别名橘瓤上筋膜,橘瓤上丝,橘丝,橘筋。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内层的筋络。12月至次年1月间采集,将橘皮剥下,自皮内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络,晒干或微火烘干。比较完整而理顺成束者,称为“凤尾橘络”(又名“顺筋”)。多数断裂,散乱不整者,称为“金丝橘络”(又名“乱络”,“散丝橘络”)。如系用刀自橘皮内铲下者,称为“铲络”。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广西、广东、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①凤尾橘络 呈长条形的网络状。多为淡黄白色,陈久则变成棕黄色。上端与蒂相连,其下则筋络交叉而顺直,每束长约6~10厘米,宽约0.5~1厘米。蒂呈圆形帽状,十余束或更多压紧为长方形块状。质轻虚而软,干后质脆易断。气香,味微苦。以整齐、均匀、络长不碎断、色黄者为佳。②金丝橘络 呈不整齐的松散团状,又如乱丝,长短不一,与蒂相混合,其余与凤尾橘络相同。③铲络 筋络多疏散碎断,并连带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状小块,有时夹杂橘蒂及少量内瓤碎皮。以凤尾橘络品质最佳,铲络品质最差。

功能主治通络,理气,化痰,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①《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次甚验”②《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③《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④《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

16、桑枝

别名桑条。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嫩枝呈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1厘米。外表灰黄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淡褐色小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可见灰白色半月形的叶痕和棕黄色的叶芽。质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斜片呈椭圆形,长约2毫米。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纹细密,中心有细小而绵软的髓。有青草气,味淡略粘。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①《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②《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③《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④《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⑤《玉楸药解》:“治中风歪斜,咳嗽”⑥《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⑦《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⑧《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解郁散毒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