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的治疗是怎样的?

更新时间:2023-02-09 16:13:50作者:百科知识库

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的治疗是怎样的?

经文提出“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对此注家认识不一:

  (1)认为这是阴虚证、阳虚证的治疗原则。如王冰注:“此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归求其属也。

  (2)认为此指反治法,其热与寒均为假象。如高世拭注:“诸寒之而热者,以寒为本,故取之阴,当以热药治之。诸热之而寒者,以热为本,故取之阳,当以寒药治之。夫寒之而热,治之以热,热之而寒,治之以寒,所谓求其属以治也。

  (3)认为是反佐法。如张志聪注:“夫寒之而不寒者,真阴之不足也。热之而不热者,真阳之不足也。是以病不解而久用寒热,偏胜之病反生,故当求其属以衰之……取之阴取之阳者,谓当补其阴而补其阳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平治之法也。补阴以胜热,补阳以胜寒,乃反佐之道也。

  观后文“治其五气,是以反也”,王冰之注似较合经旨。“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法则,是治疗寒、热的常法。但对因阳气不足、无以抑阴的虚寒证,或阴气不足、无以制阳的虚热证,仅治其相对偏盛的阴盛或阳亢,则愈伤其本来不足之阴阳,从而导致阴更胜或阳更亢。故必须补阳以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或滋阴以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疾病痊愈。这种补阳、滋阴的法则,是治疗寒热虚证的变法,也为后世辨识、治疗虚寒、虚热证树立了楷模。益火之源,用甘温之品;壮水之主,用甘寒之品。

本文标签: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