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16:10:04作者:百科知识库
三部九候是祖国医学诊脉的方法。但古今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在古代,三部九候是指一种全身性的诊脉方法,又称遍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细记载了这种诊脉方法,这是最原始的诊脉记录。“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种诊脉的方法叫做三部九候,古代医生就是从这九个部位来诊察脉搏变化,从而分析脏腑功能活动情况。
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记载,三部九候大概情况如下: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上部(头部)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中部天,手太阴也,(寸口部)以候肺中部(手部)中部地,手阳明也,(合谷之分)中部人,手少阴也,(神门之分)以候胸中气以候心下部天,足厥阴也(五里或太冲)以候肝下部(足部)下部地,足少阴也(足内踝后陷中)以候肾下部人,足太阴也(冲阳之分,箕门之分)以候脾胃这样,诊脉部位遍于全身各处,故后代医家称之为遍诊法。这种诊脉方法,为中医脉诊理论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繁琐,诊察不便,故很少应用。
《难经》对切脉广有发挥,创立了独取寸口诊法。如《难经·十八难》记载:“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把寸口脉,分成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浮中沉取法,共成九候。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论》一书中提出了三部诊法,即人迎脉(颈外动脉)、寸口脉(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动脉)。
现在临床上,脉诊也称三部九候,但只取寸口脉,把寸口脉分成三部,首先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称为寸关尺三部。在具体摸脉时,又根据指力的大小,每一部又分成浮中沉三候。这样在寸关尺三部,每部各有三候,故合称为“三部九候”。
由此可知,现代临床上的三部九候与《素问》上所记载的三部九候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