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输血

更新时间:2023-02-03 09:00:38作者:百科

输血

一种支持与代偿性的治疗措施。用于补充血液成分的损失、破坏和缺乏,恢复和维持患者血液的带氧能力、容量、凝集特性和抗感染功能。所输血液成分的种类和用量取决于损失的量、自身恢复能力和输入的血液成分在体内存在的时间。

全血中含有多种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红细胞几乎占全血体积的一半,输入人体后生存时间较长。血浆中含有多种凝集因子及其他血浆蛋白,因而输全血最有利于恢复患者血液的带氧能力和血容量。但全血所含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有限,输入后在受血者体内存在时间也短,除非大量输血,否则很难达到控制出血和恢复抗感染能力的目的。而输用大量全血可增加血容量,对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负荷过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另一方面,反复多次输用全血,会输入不配型的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中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可使受血者发生同种免疫作用,产生相应抗体,以后再输血时易发生输血反应。若针对病人需要,输入血液中某些成分(成分输血),就可达到一血多用的目的,又可充分利用血浆,制造出许多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血浆衍生物,如白蛋白、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因此,国内外的趋势是以成分输血逐渐代替输全血,输入的是患者血液内不足的成分,故现代输血治疗被称为“裁剪式”血液疗法或“适身的血液疗法”。

输血应尽可能在血型相同个体间进行。若受血者体内有针对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时,该抗体可破坏供血者的红细胞,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种情况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反之可称“配血相合”。若供血者体内有某些抗体,虽抗体可被受血者大量血浆所稀释或部分被血型物质所中和,但若其中含有免疫性抗体时(指原来不存在,经过一定免疫过程后产生的抗体,如输血或妊娠后才产生的抗体),这种抗体不被血型物质所中和,故可致敏红细胞出现溶血反应。因此,在输血前除应检查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外,还必须检测双方的血型抗体。这种方法称为交叉配血。用受血者的血清或血浆与供血者的红细胞作凝集反应以检测受血者体内有无相应抗体的试验,称主侧配血试验或大型配血试验。用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或血浆作凝集反应,以发现供血者体内有无相应抗体,这种试验称为副侧配血试验或小型配血试验。现在一些先进国家中已不做副侧配血试验,因对每位供血者已作过全面的血清学检查并将其记录在输血档案上。交叉配血的原理和方法与血型检查法相似。根据抗体性质可选用盐水、胶体介质、木瓜酶和抗人球蛋白试验等四种配血法。一般选用盐水配血法检测完全抗体,对于不完全抗体以抗人球蛋白试验最为敏感。应明确,配血试验仅仅显示当时受血者血清中存在的抗体,不能预示以后会产生何种免疫反应。因此每次输血前都应作配血试验,另外,血型检定和配血试验不能相互代替。

适应症

病人是否需要输血,输用何种血液成分,则依病人临床实际,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液成分内容而合理选择。

全血输注

未经分离而含有全部成分的血液称为全血。全血输注主要用于:

(1)急性出血,外伤、手术或产后出血。用量多少取决于患者对失血的忍耐性和恢复能力。一般成人若血容量损失20%,尚可通过本身代偿机制及给予适当晶体溶液以维持正常循环和保证组织供氧。若系幼儿、老人或原有心、脑、肾供血不足者和原有贫血者,则需及时给予全血输注。

(2)新生儿溶血病换血。

(3)心肺旁路手术,采用体外循环。

(4)全血细胞减少。

红细胞的输注

有80%全血输注可用红细胞输注来代替。输红细胞有以下优点:

(1)不会引起受血者的血容量增加和负荷过量反应。

(2)可减少因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的同种免疫作用引起的输血反应。

(3)移去的血浆可制备多种具有特异治疗作用的血浆衍生物。红细胞有多种制品,其适应症见表1。

图 粒细胞输注

血液中粒细胞含量较少,为了分离和收集足够的粒细胞以供输用需要从同一个供血者身上连续单采,即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将粒细胞分离、收集,而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均同时回输给供血者。或从较多供血者所采集的全血中收集。主要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粒细胞减少,而又发生严重感染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因粒细胞在体内停留时间约7~9小时,故一旦输用必须连用5~7天,方能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但由于目前采集技术所限,尚无法取得大量粒细胞(每日仅能供应0.35×1010个粒细胞,而正常人每天有1011个粒细胞在更新,若有感染时更加速,约较正常人快2~4倍);粒细胞采集后无合适储存措施;粒细胞输注后常会出现肺部综合征副作用;白细胞抗原配伍技术未普及、反复多次输用未配伍的白细胞,所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影响粒细胞的抗感染功能,因此在未解决上述问题时,输注粒细胞的疗效不如血小板的输用效果。

血小板输注

浓集血小板的来源为:

(1)从全血中离心分离。

(2)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同一个供血者身上连续单采。血小板输注一般不作为常规应用,仅作为抢救措施。因此可用于:

(1)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的病人行强烈化疗、放疗后血小板减少,有脑出血危险或有其他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倾向时。

(2)做心肺旁路手术,应用体外循环的患者。

(3)输入大量库存血引起血小板减少而有出血倾向者。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脾切除或有严重出血而需抢救生命时。

(5)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虽然血小板数正常,但有出血倾向时。

血浆及其衍生物输注

血浆成分极其复杂,有的可通过简单的物理原理将其分离,有的则需要应用化学试剂、生物制品加以萃取、提纯。且本身具有特异性,因此临床应用上,指征较明确(表2)。

图

1980年代初采用新的血浆提纯法,提取了一批新血浆制品,经临床使用获得一定疗效。如α-1-抗胰蛋白酶可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C1-抑止蛋白治疗C1-抑止蛋白缺乏症;抗凝血酶Ⅲ治疗抗凝血酶Ⅲ缺乏或减少,以预防血栓形成。

输血反应

输血是在同种异体间进行,中间又经过血液采集、分离、加工等种种过程,若某一环节稍有不慎,就可引起轻重不等的输血反应。轻者使受血者遭受痛苦,重者可引起死亡。因而输血并非绝对安全可靠。常见的输血反应的诊断与处理如下:

发热反应

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主要特征为输血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寒战,继则高热,体温可达38~40℃。但在全身麻醉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一旦发现有此症状,首先应鉴别是一般致热原引起的发热还是白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抑系输入细菌污染血或溶血反应的一种表现。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有助于确诊。同时立即停止输血、观察,并给予保暖、抗组胺药等对症处理,高热严重时给予物理降温。

过敏反应

以荨麻疹、眼面部血管性水肿为特征。严重时可有潮红、广泛皮疹,甚至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荨麻疹者可单用抗组胺药治疗;对中、重度者,则应加用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升血压药及镇静药;有会厌水肿者,应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溶血反应

外来的红细胞输入后被急剧破坏而引起的征象。由于引起溶血的因素与机理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表3)。

图

IgM抗体主要在血管内溶血(如抗A与抗B),溶血作用很强,IgM所致溶血反应一般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者,10分钟后在血管内把红细胞破坏;溶血是受IgG抗体作用的,红细胞在血管外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血红蛋白被分解,释放出铁元素,部分转化为胆红素,症状常发生于输血后3~7天,故又称迟缓性溶血反应。

输血反应的处理

在输血过程中,疑有上述症状时,首先停止输血,检查有无血红蛋白血和血红蛋白尿,以肯定诊断。治疗上主要排除溶血后循环内有害物质、抗休克、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

输入细菌污染血的反应取决于细菌、毒素的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轻者以发热为主,重则表现为高烧、发绀、休克。用剩余血作直接涂片检查细菌或作培养(包括受血人的静脉血)可助确诊,但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治疗应迅速,原则是抗感染、抗休克、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功能衰竭。

输血引起循环负荷过量而致肺水肿的患者,常有重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双肺满布哮鸣音和湿啰音、静脉压增高。有此症状时应停止输血、取坐位、给予强心药、利尿药、保温等措施。若无效,可考虑放血,或试用扩血管药。

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以肝炎为突出,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成为重要问题,关键在于应严格选择供血者,展开一些有关的检查工作。

血浆置换

是指除去患者体内有致病作用的血浆,输予正常血浆或其他代用品的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常能迅速地控制症状,改善病情。该法首先由埃布尔于1914年提出并经动物实验证实。但当时靠手工操作行分浆及回输,不仅费时费事,且易发生污染与溶血,因而未能应用于临床。1970年代后期,一种自动、闭路的血浆及血细胞分离机发明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革新,使血浆置换得以安全、简单地使用于人类。目前在国际上已开展,可治疗数十种疾病。

血将置换主要用于治疗免疫功能及血浆成分异常所致的疾病。免疫功能异常可有:

(1)自身抗体所致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溶血性贫血具有温性抗体者、重症肌无力综合征、天疱疹等。

(2)同种异体抗体所引起病变如Rh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其他抗体如抗因子Ⅷ综合征、抗胰岛素的糖尿病等。

(4)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等。血浆成分异常所致病变,以高粘滞综合征与副凝蛋白血症最典型,前者可引起血管、神经及出血倾向等一系列症状,后者则发生肾功能衰竭;其他如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增高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药物中毒等。

血浆置换次数与去除血浆及回输血浆或代用品的量,视各种疾病性质与严重程度而定。其补充液体必须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能恢复血容量、血液膨胀压及蛋白质浓度,其次能补充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三种液体有:正常人冰冻新鲜血浆;5%正常血清蛋白等渗溶液;纯化的血浆部分蛋白质。使用时应根据病情与血浆交换目的而合理选择。

血浆交换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1)血容量的快速改变,可引起的血管的病变,如血量缩小太快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补充液体过多、过快又可引起肺水肿。

(2)异体的血浆输入会产生过敏反应。

(3)用枸橼酸作抗凝剂的血浆若大量输入时,对有肝、肾功能不良者会发生枸橼酸中毒。

(4)若补充的液体为白蛋白溶液或纯化的部分血浆,因其中缺乏凝血因子可引起出血倾向;若不用血浆仅用晶体溶液,晶体溶液使病人血浆中抗凝血酶的浓度减低,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内会有血栓形成。

(5)与血液相接触的导管或其他机械软件被污染后,亦可产生严重的感染。

(6)血浆本身可传播疾病,以肝炎为主,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应受注意。

血浆置换毕竟是一种暂时的、抢救性措施,多数情况无严格的对照,且经治疗的病例数尚少,因而对其疗效未完全肯定,使用的机械软件均属一次性消耗,成本高昂,血浆来源也较困难,故是否值得广泛应用,有待研究。

参考文章

  • 输血会传染上白血病吗?内科
  • 简述目前对手术输血的见解。临床医学
  • 产后贫血需要输血吗?孕儿育儿
  • 输血不当会发生哪些不良反应内科
  • 输血会传染牛皮癣吗皮肤科与传染
  •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输血有什么不同?内科
  • 如何掌握输血量和输血速度内科
  • 系统性红斑狼患者疮输血时要注意什么皮肤科与传染
  • 输血治疗贫血有哪些适应证内科
  • 输血不当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内科
本文标签:输血  shuxue  
上一篇:肺阴虚证
下一篇:附睾炎